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多重性的。本研究基于对合肥市中的主要道路行道树景观在美学方面的分析研究之上,运用景观美景度评价方法中的心理物理模式的SBE法进行合肥市内42条道路的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目的在于,一是评价合肥市内主要道路的景观质量;二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行道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三是为行道树景观后期的管理和养护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合肥市内42条主要道路进行实地调查、照片拍摄、幻灯片的制作、评价人员的选择、评价程序的实施以及评价问卷数据的整理总结得出各条道路的SBE值。然后进行行道树审美偏好分析、各景观因子分析并建立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行道树景观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差异性分析;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SBE法进行树种偏好分析,得出公众较偏好的树种有香樟(Cinnamo mum camphora)、银杏(Ginkgo biloba L.)、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integrifolio l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榉树(Zelkova serrata)这5种;较不受公众偏好的树种有杜英(Elaleocarpus decipiens)、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棕榈(T rachycarpus fortunei)、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4种;(2)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的14个景观因子,其中对于合肥市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影响较大并受公众密切关注的景观因子有栽植列数、是否开花、枝叶密度、树形、整齐度、杂乱和枯死树枝叶体量这6个;(3)运用建立的景观美景度预测模型检测42条道路的美景度质量等级,发现合肥市行道树景观整体的美景度质量较好,其中徽州大道、嘉山路和南二环的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处于第一等级,景观视觉审美极好;(4)本研究中四组评价群体对于行道树树种偏好没有显著的差异性,而各组所关注的景观因子却不完全相同。通过各个评价群体的相关分析研究得出,景观专业研究生和专家组的审美观点能够代表公众的审美观点,景观专业本科生组却不能代表公众的审美偏好;说明两组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需要相同背景下的学者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