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和数据收集不足的情况下,贝叶斯推理有助于人们合理运用习得的先验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然而,以往研究表明,人们贝叶斯推理表现不佳。为此,Krynski(2007)提出因果贝叶斯框架,认为提供因果关系信息可以促进人们对误报率的正确赋值,从而促进推理。但后续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如Hayes等人(2018)发现因果信息似乎只能降低人们对后验概率的过高估计,并不能真正提升被试贝叶斯推理表现。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们能否有效使用因果信息有关。根据“三重加工心智”模型,反省心智可以发起对自主心智产生的劣质反应的压制(如贝叶斯推理中的换位表征偏见),从而帮助被试以更理性的方式思考。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设置指导语,激发被试的反省心智,提示被试放下既有观念,以无偏的方式进行推理,从而减少个体在推理时的理性障碍,达到更好地使用因果信息,促进贝叶斯推理的目的。此外,以往研究大多采用由结果反推原因的方法,而眼动技术可以“直接”观察贝叶斯推理过程。有鉴于此,本文从减少推理者理性障碍的角度,进一步探测因果信息在贝叶斯推理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贝叶斯推理中“理商”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经典乳癌文本范式,以338名大学生为被试,结合前期口语报告,设计三个实验,考察因果信息和提示指导语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具体地,实验1采用2(指导语:理性/直觉)×2(因果信息:有/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直觉/理性指导语和因果信息对大学生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在因果信息条件下决策正确率、准确性都显著高于无因果信息条件;(2)被试在理性指导语条件下的正确率、准确性与直觉指导语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实验2则更进一步贴近推理问题情境,采用2(提示指导语指导语:有/无)×2(因果信息:有/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更加针对乳癌问题,与击中率有关的提示指导语和因果信息对大学生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在因果信息条件下决策正确率、准确性都显著高于无因果信息条件;(2)被试在提示指导语条件下决策的正确率无显著提升,而准确性显著高于无提示指导语条件;(3)在无因果信息的条件下,有提示指导语被试的决策显著高于无提示指导语条件;在无提示指导语的条件下,有因果信息被试的决策显著高于无因果信息条件。实验3沿用实验2的实验设计,采用眼动技术,通过记录被试在因果信息和提示指导语的条件下的眼动数据,探测提示指导语的作用。结果发现,(1)对问题图片整体分析,在总注视时间、总注视次数指标上提示指导语的主效应显著,因果信息的主效应显著,提示指导语和因果信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平均注视时间指标上,提示指导语的主效应不显著,因果信息的主效应不显著,提示指导语和因果信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对各兴趣区眼动指标分析,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提示指导语的主效应显著,因果信息的主效应显著,提示指导语和因果信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回视次数指标上提示指导语主效应显著,因果信息的主效应不显著,提示指导语和因果信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对兴趣区进行事后比较,基础比率兴趣区和问题信息兴趣区的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显著少于击中率兴趣区和虚报率兴趣区。上述结果表明:1.因果信息对贝叶斯推理有稳健的促进效应;2.简单提示被试使用理性方式思考问题并不能改善个体的推理表现;当给予被试与击中率有关的提示指导语时,虽然没有增加推理的正确率,但可以有效地降低推理的偏差;3.提示指导语增加了推理者对问题材料的加工深度,激发了推理者的反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