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a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孔氮化硅陶瓷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结构功能一体化新型陶瓷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点关注。本论文研究了直接氮化法制备氮化硅粉末,碳热还原反应-常压烧结法制备氮化硅陶瓷工艺,考察了烧结制度、粉料配比以及胶黏剂种类等因素对多孔氮化硅陶瓷的制备的影响。采用直接氮化法制备高纯度氮化硅细粉,结合热力学分析和TG-DTA分析得出直接氮化法反应机理,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在1400℃时小于0,属于自发反应,利用XRD、SEM以及粒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多孔氮化硅主要由不规则的α-Si3N4晶粒交错搭接形成,产物晶粒细小,组织分布均匀,晶粒结合较为紧密,其粒径均匀,D50为6.59μm。采用碳热还原-常压烧结法制备多孔氮化硅陶瓷材料,结合热力学分析、TG-DTA结果得出:碳热还原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其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反应起始温度为1472℃。利用XRD、SEM以及MIP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多孔氮化硅陶瓷主要由长柱状β-Si3N4晶粒交错搭接形成;1200℃预烧结制度有利于β-Si3N4晶粒的发育和成型,产物长径比较大,组织分布均匀,晶粒结合较为紧密,其内部具备大量不规则孔隙结构,孔容为0.554 m L·g-1,气孔率为48.04%。改变反应物配比制备多孔氮化硅陶瓷,TG-DTA、XRD、SEM以及MIP结果表明:制得的氮化硅主要以长柱状β-Si3N4晶粒为主,添加50wt.%α-Si3N4的原料配比有利于β-Si3N4晶型的发育和成型,其产物的β-Si3N4晶粒均匀,长径比较高,孔隙分布均匀,晶粒结合紧密。胶黏剂的种类对碳热还原-常压烧结产物没有影响。PVA相对于CMC更能促进晶粒的成长,添加PVA后得到的β-Si3N4的长径比更大,孔容、孔径、比表面积以及气孔率都变小,晶粒结合更为紧密,其孔容为0.142 m L·g-1,气孔率为22.35%。通过改变胶黏剂可以达到控制气孔率的目的。
其他文献
含有机二硫键的有机物通常称为二硫化物,其结构通式为R-S-S-R。官能化二硫化物是重要的精细化学品中间体,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构筑、天然产物、有机产物、医药、纳米材料等各种
锂离子电池是应用和开发前景最好的一种电源,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选取良好的负极材料是改善和提高锂离子电池容量和循环性能关键之一。传统的碳负极材料较低的比容量和较差的安全性己成为进一步提高电池整体性能的瓶颈。因此,世界范围内正在努力寻求替代石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因其较高的充放电容量和较好的应用安全性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近来研究表明,三维有序大孔(3DOM)电极
磷酸盐是一类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近年来,金属磷酸盐在Knoevenagel缩合、Michael加成、酯交换等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论文开展了低
本文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尿素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掺杂TiO2光催化剂。研究了溶胶液的pH,溶胶液的温度,N掺杂量以及焙烧温度对TiO2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并用XRD、UV-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