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灯光诱控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波诱控技术作为一项物理防治措施,在农业生产上被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与发生动态监测。昆虫具有明显的波长偏好性及上灯节律性,通过对敏感波长和节律的研究,可以提高杀虫灯对昆虫的诱捕效果。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多个地区,对其防治过度依赖于化学药剂,使小菜蛾几乎对所有农药产生了抗性。灯光诱杀在小菜蛾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潜力,但目前常用的杀虫灯在防治效果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本研究通过室内光源筛选、室外效果评价筛选出了小菜蛾的敏感波长,通过室外诱集、室内模拟测定了小菜蛾的上灯节律并分析了上灯节律与生殖行为节律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小菜蛾的敏感光源筛选通过单光源和多光源筛选试验筛选出了小菜蛾的最敏感波长为365 nm,其次为385 nm、400 nm。组合光源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65+400 nm组合波长光源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效果显著高于365 nm单波光源,且组合波长光源所诱非靶标昆虫的占比显著低于单波光源。2.小菜蛾上灯节律及其行为学基础通过田间诱捕小菜蛾,发现小菜蛾存在明显上灯节律,上灯行为主要集中在上半夜,在进入暗期后前2 h即达到上灯高峰,且雌、雄成虫累计扑灯率分别于进入暗期后第4 h、第5 h达到80%,因此,田间采用灯光诱控技术防治小菜蛾时,可在进入暗期后持续亮灯5 h。通过室内模拟,明确了雌、雄成虫上灯节律分别与产卵节律、交配节律高度相关,且上灯行为活动受感光状态、生殖状态的影响,直接暴露于光照下时,小菜蛾上灯行为活跃;存在寄主遮挡时,有交配、产卵需求的小菜蛾上灯行为更活跃,暗示了生殖行为节律可能是小菜蛾上灯节律产生的基础。综上所述,小菜蛾成虫对365、385和400 nm光波敏感,组合波长365+400 nm对成虫诱集效果最佳;诱捕成虫的高峰出现在上半夜,与成虫交配和产卵的高峰时间一致。研究结果为创新小菜蛾光波诱控产品与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阐明夜行性昆虫上灯节律的形成基础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VO2在340 K温度附近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对转变起因的了解一直是热点的研究,虽然已提出很多理论或模型,但涉及转变的物理本质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由于伴随转变有几个量级的电阻率突变,使其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但VO2本身的转变温度大大高于室温,限制了其应用价值,如何实现室温附近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则成为另一个热点的研究。本论文基于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从金属-绝缘体转变和由磁化率突变所表征的磁转
神经环路精细结构的解析对理解大脑功能至关重要。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f MOST)技术是获取高分辨全脑三维数据集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发展兼顾多种精细结构信息同时保持和良好切削与成像性能的全脑塑性包埋方法对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全脑样本制备中存在的组织形态保持差、微米厚度连续切削不稳定以及对红色荧光蛋白和化学荧光染料/探针荧光保持率低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以解决多色荧光标记神经环路中
自从中国迈入快速城镇化建设发展以来,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导致遗产空间破碎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相分离,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对遗产进行整体保护迫在眉睫。目前,遗产地的保护主要以地理空间位置为依据进行保护范围的划定,并以静态保护模式为主,忽视了遗产地与周边城乡环境的融合及协同发展。因此,促进遗产保护边界的划定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之中,辅助国土空间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线的制定,促进遗产整体保护及其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近年来其生态环境由于点源污染依旧严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潜在污染风险源存在等问题,而存在较大污染风险。为了保障丹江口水源区的水环境安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小流域治理工程,并研发出了大量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然而现有工程技术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明显且持续性较差,难以满足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需要。因此,本文以南水
目的:大约50-75%的浆液性卵巢癌患者在一线治疗方案完成后的18月内会复发,但是传统的临床指标很难准确地预测患者复发的可能性。本研究旨在筛选与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浆液性卵巢癌患者复发相关的基因,并评估这些基因作为浆液性卵巢癌复发预测指标的预测能力。方法:从“curated Ovarian Data”包中筛选、下载符合纳入标准的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芯片以及RNA测序数据集。利用信噪比挑选各个入选数
长城是承载人与自然融合互动的独特历史风景,而对其认知存在着“符号化”现象。目前的管护主要局限于长城本体两侧有限的缓冲区,造成遗产与周边区域缺乏关联性管护,整体风景空间趋于破碎,亟需提出系统、整体的管护思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需要对长城风景进行整体性识别并与文化资源阐释工作相结合,共同促进风景管护。本研究以蓟镇明长城风景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我国地脉文脉的蓟镇明长城风景特质识别思路,以期丰富和
第一部分IFN-γ对肝癌细胞系表达galectin-9和EZH2的作用目的研究在IFN-γ刺激下肝癌细胞系中galectin-9和EZH2表达情况方法使用重组人IFN-γ刺激Hep G2和Hep3B肝癌细胞系,模拟类似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中的高IFN-γ免疫微环境。在不同浓度IFN-γ刺激下和不同刺激时间下,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q PCR分别检测Hep G2和Hep3B细
目的:研究IDH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突变频率,突变类型,预后意义,分析IDH1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我们收集了从2009年到201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行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的85例标本。通过测序检测IDH1的突变状态,对患者术后生存状况进行随访,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样本中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测序我们发现在肝内胆管细胞癌
桃蚜(Myzus persicae)是一种世界性重要害虫,化学药剂一直是主要防治措施,但由于杀虫剂长期大量使用,桃蚜已成为抗药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解析桃蚜对常规以及新型杀虫剂的解毒代谢机理有助于更好的害虫抗药性治理和综合防治。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机制主要有解毒酶活性上调和转运代谢能力增强,不过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菌也可以参与调节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但是在桃蚜中共生菌与宿主对杀虫剂解毒代
汞(Hg)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的Hg可能被特定的厌氧微生物转化为强神经毒性甲基汞(MeHg),而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这些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活性。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土壤的氧气状况和氧化还原过程,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可能会影响MeHg的生成。旱地土壤是一种典型的好氧环境,不利于厌氧微生物的生存,但是农业水分管理或自然降雨等因素会改变旱地土壤的瞬时水分条件,其是否会影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