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的发展,捕获非合作目标后的位姿控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捕获非合作目标后,服务航天器的结构布局和参数发生剧烈突变,使形成的组合体航天器动力学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和强不确定性,同时,控制系统的执行结构在组合体航天器中处于配置未知状态,这些都给捕获后组合体航天器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由于非合作目标的质量特性未知,服务航天器在轨捕获后引起自身质量特性突变,使组合体航天器的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的发展,捕获非合作目标后的位姿控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捕获非合作目标后,服务航天器的结构布局和参数发生剧烈突变,使形成的组合体航天器动力学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和强不确定性,同时,控制系统的执行结构在组合体航天器中处于配置未知状态,这些都给捕获后组合体航天器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由于非合作目标的质量特性未知,服务航天器在轨捕获后引起自身质量特性突变,使组合体航天器的质心、质量和惯量矩阵具有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后续空间任务的顺利完成。空间环境中还存在多种摄动力和干扰力矩,进一步增加了组合体航天器运动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形下,研究捕获后组合体航天器的位姿联合控制问题就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和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组合体航天器空间近距离操作任务为研究背景,对具有惯性参数辨识的位姿联合控制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了组合体航天器相对位姿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修正罗德里格参数描述航天器姿态,并建立了相对姿态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二体问题基本方程,在本体坐标系中建立了相对位置动力学模型。并以推力器作为执行机构,提出了一种全驱的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联立得到组合体航天器的相对位姿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对位置与姿态运动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需要满足持续激励条件的具有参数辨识能力的位姿联合控制问题,并为组合体航天器提出了三种有限时间跟踪控制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一组一阶滤波器和辅助变量,得到参数估计误差表达式,并给出了参数辨识应满足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有限时间跟踪控制律。为了避免抖振现象和保证控制器的连续性,利用sig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连续的位姿联合有限时间跟踪控制律。此外,针对存在外部干扰的情况,为了便于分析将干扰通过一阶滤波器得到相应的虚拟滤波值,并在已知干扰上界的假设下,提出了一种具有鲁棒性能的位姿联合控制律。在跟踪特定参考信号的条件下,这三种控制律均无需惯性参数的先验知识,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实现位姿轨迹跟踪以及质量和转动惯量辨识。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三种控制律的有效性。为了减少不必要机动而造成的能量损耗,针对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研究了无需持续激励的具有惯性参数辨识的位姿联合控制问题。首先将动力学方程转换为未知参数的线性表达式,基于并发学习的思想,依据一定的数据选取准则存储瞬时数据,并通过构造矩阵给出了参数辨识所需的秩条件,然后同时利用存储数据和当前数据提出了一种有限时间并发学习自适应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为组合体航天器设计了一种并发学习有限时间自适应跟踪控制律,无需持续激励和惯性参数的先验知识,能够在常规的任务机动中同时实现位姿轨迹跟踪以及质量和转动惯量辨识的有限时间收敛。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律的有效性,且系统的收敛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外部干扰的影响,研究了无需持续激励的具有惯性参数辨识的鲁棒位姿联合控制问题。作为一种常见的影响航天器运动的不确定因素,外部干扰在大多数惯性参数辨识研究中被忽略。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已知外部干扰的不同信息提出了两种并发学习有限时间自适应控制律:一种是基于干扰边界已知的假设进行设计;另一种则假设外部扰动可以转换为已知非线性函数的未知线性组合,对干扰参数与惯性参数一同辨识。并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给出了无需持续激励的惯性参数辨识的充分条件。这两种控制律均无需质量和转动惯量的先验知识,且使用Lyapunov方法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控制器均能在外部干扰存在的情况下,使组合体航天器在有限时间内同时实现位姿轨迹跟踪以及质量和转动惯量辨识,并且在充分利用外部干扰的已知信息后,提高了参数辨识的精度。最后,研究了在存在未知常值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能够辨识全部惯性参数的鲁棒位姿联合控制问题。值得指出的是,质心位置存在于控制系数矩阵中增加了控制器设计的难度,目前还没有采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航天器全部惯性参数辨识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利用定义的线性算子分离出质心坐标,并定义一个包含所有未知参数(质心、质量、转动惯量和常值干扰)的未知向量,然后将系统方程转换为未知向量的线性形式。随后基于并发学习的思想选取和存储数据,提出了保证数据丰富性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控制输入矩阵总是可逆的且与质心位置无关这一特性,结合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提出了一种并发学习自适应跟踪控制律。在无需惯性参数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保证了位姿轨迹跟踪和惯性参数的全局指数收敛,并且首次采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了包括质心在内的全部惯性参数辨识,并同时估计了外部干扰。
其他文献
纺织印染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每年排放的大量含盐染料废水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清洁用水造成巨大危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发零排放的资源回收处理技术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其中纳滤技术以高效的选择性分离污染物的优点成为纺织废水中最有潜力的回收处理技术之一。如果将染料和盐类进行分离回收,把污水转变为资源的来源,可以提高企业水资源的内部循环,推动污水绿色处理的可持续发展。但传统纳滤膜具备高
在气动热环境中,当带有红外制导装置的飞行器高速飞行时,其前方的光学头罩温度迅速提升。由于受热不均匀,光学头罩的温度和折射率为非均匀分布。当一束平行光束通过折射率呈非均匀分布的流场和光学头罩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增加了附加的相位。被探测器接收到的目标图像出现模糊、抖动、和像偏移。这种现象被称为气动光传输效应。同时气动加热的光学头罩发出强烈的红外辐射光束。红外辐射光束通过红外导引头后方的光学系统被探
氢能由于热值高、来源广和产物无污染等优点在众多新型能源中脱颖而出,但传统的氢能的制备方法存在能耗高、初期投资成本高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目前对氢能的需求。电解水制氢是一种绿色无污染、操作简单的方法,但转换效率低制约了该技术在工业中大范围应用,目前亟需开发高活性材料来降低电解水的能耗并提高能源转化效率。本文以硒化钴为基体材料,采用掺杂和复合共用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开发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调节
TiAl合金由于具有较低的相对密度,较高的比模量和比强度以及优秀的高温抗蠕变和抗氧化能力,被认为是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理想高温结构材料,但是TiAl合金室温塑性及高温热加工性能较差的特点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而相比传统成分的TiAl合金,通过体心立方β相区凝固形成的β凝固TiAl合金可以获得晶粒细小的组织结构并具有平衡的机械性能及优良的热加工性能。此外,在TiAl合金中添加适
金属锑(Sb)具有低成本、储量丰富且理论比容量高的优势,是当前最具开发价值的钠离子电池(SIB)负极材料之一。然而,商业Sb粉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会因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而发生粉化,造成严重的容量衰减,同时,Sb作为SIB合金型负极材料还存在倍率性能较差的问题。对此,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纳米多孔结构Sb基SIB负极材料,借助孔径跨尺度的分级多孔结构优势,有效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利用电化学非活性组
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突出的研究成果之一,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大多集中在潜在地震发生区域,由于地震发生、强度和特性的不确定性,在设计基准期内隔震建筑仍可能遭受极罕遇地震的作用。隔震建筑等重要建筑为了避免结构破坏以及建筑功能丧失,其抗震需求明显高于普通建筑,增加抗极罕遇地震能力不仅能够实现日益增长的抗震需求也能够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研究探索新的隔震方式和设计方法,既付
锰氧化物(MnOx)纳米颗粒广泛分布于天然水环境中。同时,MnOx与水处理息息相关。MnOx是优良的水处理剂,能够通过氧化或吸附作用去除水中某些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另外,在地下水除锰或高锰酸钾氧化修复污染水体时,MnOx是重要的固体产物。MnOx纳米颗粒的尺寸是决定其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与其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迁移和归趋,及在水处理中的分离性能和除污染性能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评价MnOx纳米颗粒的团
二维有机晶体长程有序、无缺陷的晶体结构可以保证电荷的高效注入和传输,其对外界刺激响应十分灵敏,可以应用于高性能的电子器件与逻辑电路,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作为一种典型的n型有机半导体,全氟酞菁铜(F16CuPc)呈现出优异的空气稳定性,并且可以有效地吸收可见光,在有机电子与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等。然而,F16CuPc薄膜、纳米线与微纳米带较差的结晶性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线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技术创新和惊人的业务量增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智能终端连接量以及高速率通信的需求,超密集组网技术应运而生。超密集组网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低功率基站的密集部署,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传输能力。这一能力可以用区域频谱效率进行描述。虽然区域频谱效率这一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原有的分析模型均基于理想假设且不适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应用场景。同时,小基站的密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边界形状等热参数在航空航天热防护、发动机散热、核电站安全等领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准确测量对安全运行及热防护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限于恶劣工作条件或空间等,往往无法通过测量直接获得。导热反问题方法为测量此类参数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热参数测量受热损耗影响较大,因此热损耗条件下提高热参数的测量精度的测量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换热或传热设备中温度更容易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