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于1967年,这部鸿篇巨作自从1970年首次公演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到领导人的深度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可以说,该作品是中国钢琴协奏曲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为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丰富音乐表演,为演奏环节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引导当代听众的审美方向,及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方向,给之后的演奏艺术理论学习者建立一种研究框架和方式,笔者决定在新时期对这部经典之作再次进行研究分析。随着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研究成为越来越吸引人的课题之一,众多音乐研究者和爱好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性论述,这些论著多是从音乐史角度介绍其创作过程,或以作品本体为立足点进行作品分析,也有对某一版本或几个版本的艺术特色进行专题性论述,它们都为钢琴协奏曲《黄河》留下了宝贵的参考文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下,选取近年来人们热衷的版本比较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这部协奏曲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尝试填补演奏版本比较这方面的空白。通过四个章节的分析研究,得出钢琴协奏曲《黄河》在演奏艺术特色方面大胆探索西方作品体裁民族化,并取得成功经验;之后的版本比较,分别以演奏技术、华彩乐段,以及美学观点为分类依据,对所选版本进行比较论述;最后,尝试着总结了一些对于当今钢琴演奏艺术发展的启示。作为当代演奏者,应在尊重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领悟和时代风格,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希望通过此次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课题研究,积累经验,熏陶自我,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向音乐先贤们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