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城市营造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朴素的自然观,创造了宜人的人居环境;城市的选址依托大自然,充分利用河流水系,在气候环境上城市建设注意趋利避害;将周围绿色的山林及优美的水面融入到城市之中。因此,在历史上中国古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尤其是一些府县城市,往往突破《周礼》城市营建制度,城市营建更加顺应自然,丽江、苏州、保定就是其中的代表。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城市自然基础的忽视和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忽略,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尽和谐。研究中国古代府县城市的自然适应性,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帮助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现实”,给予我们深远的启迪。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考证对古代丽江、苏州、保定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矩阵图法对中国古代府县城市自然适应性进行结构性梳理。论文的第三章开始到第五章,从自然环境中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地形、河流水系、气候)入手,宏观上总结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实践中的地形、河流水系及气候的适应性,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不同地域条件下的三个城市:丽江(西南山地城市)、苏州(江南水乡城市)和保定(华北平原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这三个城市为代表,系统分析了城市选址、空间结构、城市肌理、技术问题等方面的自然适应性。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府县城市在自然适应性上有着如下特征。首先,从宏观到微观的因地制宜性。在选址时考虑区域以及内部地形的选择,地形决定空间格局、道路的走向和分布密度,使平原、山地城市和水乡城市呈现出不同的肌理特征。其次,从“逐水而居”到“理水而兴”的因水制宜性。城市选址于水源丰富之地,靠近江河湖海;在水网纵横的城市,水系为骨架形成空间格局;重视理水和防洪工程,对自然水系进行引导建造园林。最后,从被动到主动的趋利避害的气候适应性。选址时充分勘察气候,追求“藏风聚气”的格局;靠近水域形成“水陆风”。通过方位的偏移和街道的组织引导通风,建筑的朝向、密度、形式、结构及布局等适应气候。笔者认为,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古代城市,同时也要用历史地眼光来看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启示是要由“以人为本”的规划观转向“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要尊重自然要素本身的特征,对其系统地保护和适度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