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magataeibacter xylinus B2-1基因组碳代谢分析及利用无患子果壳提取液合成细菌纤维素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新型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加工、医疗、纺织、电子产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BC的低产量、高成本限制了它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因此,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提高BC产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离得到一株BC的生产菌,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分析其基因组特征以及BC合成、调控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对该菌株的BC合成能力进行预测。探究碳源种类对BC合成的影响,并以无患子果壳提取液为原材料成功合成BC。通过IAA作为BC的增产因子从代谢角度初步探究其对BC合成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从福建“民间茶宝”的菌膜分离到一株BC的生产菌株,全基因组测序鉴定为Komagataeibacter xylinus菌属,命名为B2-1。分析其基因组序列,发现B2-1基因组在KEGG数据库中注释到有大量与BC合成相关的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与BC合成、调控直接相关的基因有12个ORFs,参与能量代谢与碳源相关的ORFs有216个,共有十多种调控碳源代谢的ORFs,结合BC的合成途径,可推测该菌株具有BC合成底物多样性。对BC合成系统中的纤维素合成酶(BCs)的分析发现,在KEGG中注释到的有4个BCs的ORFs,分别有BCs A、BCs B、BCs C、BCs Z等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和bgl X辅基。然而,未注释到常见的BCs D操纵子而存在BCs Z操纵子结构。对BC调控系统(c-di-GMP系统)分析得知基因fol B、cpd P、phn P、glp Q和bdc A对c-di-GMP共同进行调控。基于全基因组分析,选取7种碳源为合成BC的底物,结果显示,以果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产生的BC产量较高,分别为2.31 g/L和1.92 g/L。此外,不同碳源来源的BC在结构和性能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所有BC的吸水性能相差不大,而复水性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山梨醇和甘露醇所产BC的复水率最高(分别为91.9%和92.1%),葡萄糖次之,乳糖所产BC复水率最低为70.2%。对BC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它们虽形态有所不同,但均为纳米级别的纤维丝,且有大量的亲水性官能团,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所产BC的结晶度最高。为降低BC的生产成本,首次尝试使用无患子果壳为BC合成的原材料。首先,用酸水解对无患子果壳的多糖进行提取,分别考察4个单因素之后,再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结果发现酸水解法最高提取多糖产率为50.3%。以无患子提取液为原材料,对菌株B2-1合成BC的条件进行优化,发现温度为30℃、p H为6、固液比为1:8时可获得最高的BC产量(1.3-1.6 g/L),且连续一次培养优于分批培养发酵。有趣的是在以无患子果壳提取液为底物时,菌株B2-1对碳源的利用率比在葡萄糖中更高。对无患子果壳提取液与Hestrin–Schramm(HS)培养基所产BC进行显微结构表征,发现其结构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无患子果壳提取物有望取代BC合成的商业化碳源,使BC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向培养基中添加有机酸、茶多酚、IAA等外源物检测其对BC合成的增产作用,结果发现添加6 mg/L的IAA,BC产量可以提高35.0%,达到2.47g/L。添加IAA有助于菌体生物量的增加和碳源的消耗。通过测定碳源代谢途径和BC合成途径中的6种关键酶的活性,发现IAA总体上对这些关键酶的活性有增强作用,这从代谢角度可以解释IAA促进BC合成原因。
其他文献
弛豫铁电单晶材料,例如Pb(Mg1/3Nb2/3)-Pb Ti O3(PMN-PT),Pb(Zn1/3Nb2/3)-Pb Ti O3(PZN-PT),Pb(In1/2Nb1/2)-Pb(Mg1/3Nb2/3)-Pb Ti O3(PIN-PMN-PT),由于具有优异的压电、介电、机电性能使其在下一代压电换能器、传感器的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弛豫铁电单晶的巨压
微晶玻璃是一类同时具备玻璃相和晶相的复合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可调、物理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虽然目前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合成技术,但是由于难以找到其潜在的实际应用,这大大阻碍了微晶玻璃的进一步发展。在微晶玻璃领域中,氟氧化物玻璃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在本文中,我们通过调控玻璃组成,实现了一系列碱金属稀土氟化物玻璃的原位合成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际应用,推动了微晶玻璃研究的进展。具体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钙钛矿压电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压电性能以及原料来源广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尤其是在一些高温领域,如航空航天,能源勘探和制造业等领域。目前市场上的可使用的压电陶瓷驱动器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PZT压电陶瓷,其居里温度Tc约为360℃,由于热激活的存在使压电材料去极化,导致安全使用温度远远低于居里温度,仅为居里温度的一半,所以传统的PZT压电陶瓷的只能在200℃以
近年来,镧系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一类目前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发光材料,在固态激光、三维显示、红外成像、防伪和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上转换纳米晶分散在聚合物中制备成各种块体光功能材料。然而纳米晶在聚合物中容易出现团聚现象,并且在高功率激发下聚合物基底容易损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作为一种代替选择,将纳米晶嵌入无机氧化物玻璃中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其制备方法简单,所得产物展现
硼化物(ZrB2、HfB2等)、碳化物(SiC、Zr C等)及其复合材料(ZrB2/SiC/Zr C)是优异的超高温陶瓷材料,在太空探索、新一代战略武器、超高速飞行器等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对促进国家航天事业及增强国防战略防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三元层状硼化物(MAB)是硼化物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其晶体结构与MAX相材料相似,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异性能,损伤容限性高、易于加工,可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改
中国东南地区沉积了一套中生代白垩纪广阔而深厚的陆相红色地层,是由偏红色调的碎屑岩沉积物构成,也称“红层”,而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晚白垩世红层分布面积广,沉积典型,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良好材料。目前,陆相白垩纪红层通常被认为是河湖相沉积,其古环境存在争论。本文以闽西晚白垩世红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以及对采取的连城剖面(LC)和冠豸山剖面(GZS)的红层179个样品进行系统的粒度分析、环
细根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敏感地感知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环境的变化。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为探讨氮沉降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及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论文以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与竹阔混交林3种天然林为对象,通过不同的氮添加处理试
自功能生态学兴起以来,植物生态策略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功能性状分析某区植物的生态策略,进而对该区群落构建结果进行解释。本研究以三明格氏栲保护区42种常见木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典型植物的生态策略组成、变化规律以及与群落构建结果的一致性,为解释该区植被的演变过程、系统功能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2种常见木本植物,总体上以高资源获取能力的策略
目前,射出长波辐射数据(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作为一种卫星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地震研究中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资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OLR数据的数据量大,可以用于提取和分析序列特征的合适且有效的方法却很少;(2)缺乏大量真实震例的验证;(3)缺少考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使得无法充分发挥OLR数据的真正研究价值。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三种基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越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未来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对过去气候演变规律、突变事件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下气候变化和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科学预测未来气候演变的基础。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开始这段时期地球气候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由冰期状态转换为间冰期状态,被定义为末次冰消期,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气候响应的最佳时段。目前高分辨率的石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