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最高的行政领导,不但肩负着引导、规划、管理学校发展的重任,而且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长而言,如何面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如何有效发挥教育规律;如何实现高效的学校管理等诸多现实问题都考验着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中小学校长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有效促进中小学校长的成长,实现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诉求和期望。目前,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小学校长的成长问题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从理论的建构、规律的探寻、标准的设定、制度的保障、改进的措施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且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对于中小学校长的成长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校长成长阶段的框架划分尚不明确;成长要素的阶段作用尚不够清晰;相关校长的选拔、培训、任用、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建设尚不够完善等诸多现实问题都限制了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成长。 本文基于对黑龙江省H市的中小学校长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中小学校长的成长阶段理论假设。首先,校长的成长阶段分为职前阶段和职后阶段两部分,职前阶段解决的是由“非”到“是”的问题,实质上是校长“职业化”的过程;职后阶段解决的是由“是”到“好”的问题,实质上是校长“专业化”的过程。其次,校长的成长要素分为个人要素和环境要素两部分。个人要素涉及的是“想不想”、“会不会”和“能不能”的问题;环境要素涉及的是提供校长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和基本保障。最后,对于校长的成长路径分为实践反思取向、理智取向和文化生态取向。校长的成长路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渠道交互作用的。对于校长个体成长而言,自身的努力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对于校长群体而言,外部培训和制度保障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本文在理沦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对黑龙江省H市的中小学校长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目前黑龙江省H市的中小学校长成长现状,并提出在校长专业成长意识、校长成长共同体建设和相关制度保障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望能够促进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