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丽江地区,尤其今天丽江的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名副其实的纳西族主要聚居地。该地区的纳西人民在历史上长期以开放胸襟及兼容并包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尤为注重对内地汉文化的接纳与吸收。学校教育在此过程中得以产生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之风的迅速传入,丽江地区也迎来了新式学校教育的诞生及发展。而民国时期由于全国乃至云南局势的变幻无常,教育政策的推行也出现亦步亦趋之势,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之发展因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故此,纵向来看,民国时期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仍旧呈现出曲折前行之势。其实,民国时期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实况。当然,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自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汉文化在更广层面的传播,并培养了大批纳西族优秀人才,提升了纳西族整体素质,为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发展、文化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也成为当时播撒民主革命思想的阵地,使得纳西人民的国家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就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本文基于相关档案、方志、其他史料以及今人论著,从发展的背景、实况、原因及影响四个方面,对民国时期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探讨了民国时期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发展的背景,主要从新式教育机构的建立、新式学堂的建立、新式人才的推动以及新思想的助力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再现了民国时期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发展的实况,笔者将学校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三个层次来论述。各类教育发展实况主要从其办学规模与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及学生反馈、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与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法等方面进行叙述。第三章梳理了民国时期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从1912-1949年间政府教育法令的颁行、教育机构的建立完善、教界人士的推动及地方人士的支持等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拟对民国时期丽江纳西族学校教育发展作一概观性评价,主要从其积极影响及局限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