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医案为研究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采用自身前后对比方法,观察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通过典型医案分析,剖析刘师临证思路。使其学术思想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承,同时为大肠癌术后的中医诊疗提供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1)收集刘师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的医案,建立数据专库,采用Medcase Ver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符合标准的119例(397诊次)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刘师本人和学生的论文、古代文献以及自己的跟师体会,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患者治疗后症状疗效;评定生活质量采用QLQ-C30和QLQ-CR29量表,评定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疗效采用LARSS量表。(3)通过典型医案,剖析刘师临证思路。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病位以脾为主,涉及多脏;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瘀毒残留;当补益脾胃,扶助正气;调理气机,化瘀解毒。核心方为:党参、黄芪、莪术、陈皮、木香、三棱。大肠癌术后泄泻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发病之本;病位尚可涉及肝肺;湿热、血瘀、癌毒是发病之标。治当益气健脾,温补脾肾以治其本;疏肝宣肺,调理气机;清化活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共可聚出中虚气滞证、脾肾亏虚证、脾虚肝郁证、寒热错杂证、中气下陷证、脾阳虚弱证、脾虚湿热证7种证型。药物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证型的方药。大肠癌术后便秘病位在大肠,与五脏相关;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气滞为标;治当寓补于通,整体治疗;苦寒通降,酌情使用;行气导滞,贯穿始终;活血化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可聚类出中气下陷证、气滞郁热证、阴阳两虚证、阴虚气滞证和气滞证5种证型。根据药物K均值聚类和刘师经验还可以补充湿浊内阻,阳气不通的湿秘证型。药物K均值、系统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方药。(2)临床疗效观察: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相比,腹痛、腹胀、大便不尽、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便急有显著差异(P<0.01),排便频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次数、大便失禁、大便不畅未见明显变化。治疗28天后与治疗前相比,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腹胀、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排便频率、大便次数、腹痛、大便不畅、大便不尽、便急有显著差异(P<0.01)。仅大便失禁未见明显改变。治疗28天与治疗14天相比,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各项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LARSS量表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一般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评分显示:治疗前后总体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功能比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和角色功能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症状维度上,疼痛、气促、食欲丧失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倦、便秘和腹泻有显著差异(P<0.01)。肠癌特异性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在症状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臀部疼痛、大便中有粘液和血、掉发、味觉异常、大便失禁、肛周皮肤疼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干、排便尴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痛、腹胀、胃肠胀气、大便频繁有显著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焦虑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症状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刘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改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结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总结刘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临床研究表明刘师治疗大肠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LARSS症状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