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数学教学界定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标志着这种教学观已成为新课改中的重要教学观,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数学活动,通过活动中所提供的情景信息和数学关系,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师生的互相交流中,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建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但是,由于《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是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怎样开展,再加上数学教育界对此也是各抒己见,并没有统一的、清晰的界定,大多数的数学一线教师对此就更加模糊,所以,他们在数学教学中并没有有意识的对数学活动进行设计,乃至实施.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活动,它在教学中到底有什么意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教学策略,这都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数学活动”的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本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的数学活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对“活动”“数学活动”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溯源,并归纳、整理,使得本研究的基础理论更具条理性的呈现山来.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数学活动的内涵进行界定,将数学活动界定为在情感活动、行为活动伴随下的数学思维活动,这些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了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的价值.虽然近儿年数学活动的教学受到数学理论界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教学一线的注意,但这些实践者们很多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并不能真正的深入进课堂教学中,也不了解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的意义究竞有多大,针对这种现象,本部分从多个维度说明了数学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儿个方面:(1)是个体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2)是学生获取数学过程性知识的通道;(3)是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主要途径:(4)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催化剂.第三部分,有效数学活动需要具备的特征.本部分试图对数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一些标准参考,以避免某些数学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太形式化、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初步得到以下结论:数学活动具有主体性、参与性、发展性、开放性、数学性、指导性、富足感等特征.最后一部分从探索数学活动教学策略入手,从多个角度提山了开展数学活动的策略,如为学生提供一个贴切的数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文化氛围,充分重视利用生成性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指导,组织反思与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