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DNA片断的碱基空间模式BSP ——基因组调控区的一种可能的信息编码方式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体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系统,论文的第二章从这种观点出发讨论了生物细胞内最大的信息源基因组DNA序列的信息编码问题。首先探讨了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区的信息编码问题;简要回顾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后,讨论了基因组基因表达调控区的信息编码问题。 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我们利用internet上可获取的开放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对基因组DNA调控区的一种可能的编码方式所进行的理论研究。这种可能的编码方式我们称之为双链DNA上的碱基空间模式BSP(Base Spatial Pattern)。首先,我们发现了由三联体BSP介导的一种4与20的关系,称为4-BSP-20关系。并推测4-BSP-20关系也许是某些DNA—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识别密码;第二,研究真核细胞转录调控中的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数据表明:某些DNA结合蛋白质对双螺旋核酸的专一性识别可能与BSP有关。我们找到了七组由其他生物学家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支持这一猜测;第三,我们还研究了BSP的形式化描述问题,找到了一种基于等价类的BSP描述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处理算法。该描述方法简明且便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研究途径,可把BSP和4-BSP-20关系推广到单链DNA(ssDNA)和ss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从而可进一步推广到RNA和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中。 在结论部分,我们给出了BSP的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化学组成特殊星(Chemically Peculiar Star,即CP星)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元素丰度的恒星,主要表现为光谱上有异常强或弱的元素线。这类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尚不清楚。CP星主要由B型、A型以及F型主序星组成。这类星在双星中的比例很高,其中金属线性Am星的双星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且发现部分Am星处于食双星中。食双星作为获取恒星质量、半径等基本物理参量的主要来源,可为研究Am星乃至C
密近双星是两子星距离较近,一子星对另一子星演化产生影响的恒星系统。密近双星拥有不同的几何结构,如分离双星、半接双星和相接双星,它们对了解密近双星的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接双星是两子星均充满并溢出各自的洛希瓣且具有一个公共包层的强相互作用型密近双星,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天体物理学中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大多数望远镜都位于北半球,处于北天区的相接双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观测和研究。然而,由于位于南半球的望
活动星系核中吸积与喷流之间的关系是活动星系核中的重要问题。我们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米望远镜上安装的暗弱天体分光成像仪对伽马噪窄线赛弗特1星系1H 0323+342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监测。从Fermi存档数据提取出的同时期的伽马光变曲线也被使用。我们发现来自吸积盘的光学连续谱的增加与喷流活动的增强在几天内是同时的。基于光学—冕X射线相关关系,来自吸积盘的光学连续谱的增加说明冕X射线也会增加
日冕中大部分活动和爆发主要由磁场主导,因此诊断日冕磁场对研究太阳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禁线的偏振来研究日冕中的磁场。尽管日冕禁线只能进行日面以外的观测,它仍然是研究日冕磁场的重要工具。我们主要采用了以密度矩阵为基础的量子力学理论和势场的磁场模型对禁线的线偏振进行了模拟。相对于经典理论,量子理论可以给出更精确的结果并且应用到更加复杂的原子系统。由于日冕禁线处于汉勒效应的饱和区域,禁线
脉冲星由于其高致密度而与引力物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其稳定的自转周期则与时间标准密切相关。PSR J0437-4715是目前自转最稳定的毫秒脉冲星之一,也是目前测时精度最高的脉冲星。它处在一个双星系统中,其伴星是一颗白矮星。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云南天文台昆明40米射电望远镜对PSR J037-4715的观测开展的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通过VLBI观测,寻找并得到两颗PSR J037-47
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
晚型恒星中普遍存在着类太阳磁场活动现象,预示着在这些晚型恒星较深的对流区内存在与太阳类似的磁场发电机行为。我们选择了三颗活动性较强的晚型恒星作为观测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V711 Tau和UX Ari的长期高色散分光监测,研究它们的磁场活动规模、色球活动区的结构和迁移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SZ Psc的密集采样观测,探测和研究它的冕层星珥活动事件。V711 Tau是一个周期约为2.84天的RS CV
本文综述了太阳日浪、喷流及其相关现象到目前所取得的一些观测和理论成果,并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日浪和喷流的时空关系以及它们的物理起源等问题所做的(或参与做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综述部分(第一章),工作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和问题和展望部分(第五章)。论文的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通过对七个接连发生在活动区卫星黑子之上的Hα日浪事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它们的足根处有异极性磁流的浮现
吸积率是限制活动星系核(AGN)中心活动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对应不同的吸积率(爱丁顿比),AGN中心会形成不同的盘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观测特征。AGN的吸积性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观测特征,还与喷流的形成、AGN对寄主星系的反馈等基础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其显著的喷流活动,射电噪AGN的研究在AGN研究中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射电噪AGN的各波段辐射中,喷流非热辐射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目前对射
信息技术、望远镜及其终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太阳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多波段、多角度的海量观测数据。太阳研究工作者通过对这些数据测量分析、统计研究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的各种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对各种灾害性空间天气进行预报。人眼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大多数来源于视觉,图像是最直观的视觉数据,因此,太阳多波段、多角度的拍摄图像是最主要的太阳观测数据。在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