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东北地区玉米高产田的土壤氮素环境效益,明确玉米主产区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秋收后土壤无机氮残留进行调查分析;并于公主岭、农安两地进行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详细剖析了不同栽培模式和氮肥运筹下秋收后的土壤无硝态氮累积和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吉林省中部、西部玉米产区秋收后0-100cm土壤硝态氮平均累积量为90.1kg/hm2,分开写,中部平均91.7kg/hm2,西部平均88.5kg/hm2。对土壤无机氮尚有一定的环境容量。高产栽培模式可显著提高产量,氮肥水平为320kg/hm2时,可较习惯栽培模式增产936.4kg/hm2;在正常年份,高产栽培模式可显著减少硝态氮的下移,施氮后70-100cm土层硝态氮增量比习惯栽培模式平均低17.9kg/hm2,幅度达81.0%。高产高效模式适宜的施氮量为195kg/hm2,与农户模式相比四年(2009-2012)平均增产18.0%,增效14.2%。吉林省玉米种植高产高效模式适宜施氮量为195kg/hm2~225kg/hm2,施氮量为195kg/hm2时,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比与农户模式相低22.6%,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本研究通过优化栽培措施,实现了土壤氮素安全可持续的技术途径,并将其用于指导生产,从而在我省在实现玉米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为实现环境友好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