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出版以来,毕飞宇的《推拿》以其独特的盲人题材、文学大奖的接连斩获以及影视作品的陆续制作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2012年莫言获奖之后,葛浩文夫妇就已开始翻译《推拿》。《推拿》的英译本小说Massage在2014年由企鹅图书首次出版。然而,除却几篇英文书评,在期刊和学位论文中还未有针对葛浩文夫妇英译《推拿》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毕飞宇《推拿》及其英译本Massage作为考察对象,尝试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从《推拿》到英译本小说Massage,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现象?从这些变化和现象中可以看出译者怎样的翻译策略?英译本小说Massage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如何?本研究在谢天振教授“译介学”的理论视野下,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借助详实的资料支撑和细节分析展开研究。本研究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从书名、人物对话、文化因素、中医核心概念、成语及俗语英译等方面考察《推拿》英译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与现象,在章末总结译者的翻译策略,并尝试与《青衣》、《玉米》的英译策略进行对比;第三章从出版、市场销售、文学评论、读者反馈及电影推介等角度探讨英译本Massage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第四章对前文进行提炼总结,并反思本研究的不足。研究发现:葛浩文夫妇在英译《推拿》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他们作为译者的权衡,即译者一方面既要考虑着作者和原文,另一方面又得兼顾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背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同的内容可能会产生区别;在接受方面,英语读者在肯定《推拿》的独特题材和毕飞宇幽默语言的同时,也对其作品中笼统的表述及较多的隐喻提出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