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天山是中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的重要成矿带,是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十六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该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变形作用明显,成矿历史悠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目前的工作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在该区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如找到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床、坡北铜镍硫化物矿床等。该区找矿潜力巨大。本文是以地球动力学和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为基本方法,以铜、镍为重点研究矿种,在充分搜集分析东天山地区以往地、物、化、遥及矿产勘查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天山铜、镍的未发现矿产资源开展科学的研究和评价。研究工作中基于GIS矿产资源评价平台集成了东天山地区的地质、矿产、化探、物探、重砂、遥感、地理信息、DEM(高程)等数据库;并且以地质为先验前提,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解译,为靶区预测和资源量估算奠定了基础。论文对东天山地区黄山、黄山东和香山铜镍矿的成矿时代、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岩浆建造/岩浆作用、侵入岩浆构造、成矿构造、成矿特征、矿床资源量、航磁资料、重力资料、化探资料、遥感资料以及找矿线索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提炼,建立了该典型矿床的描述性模型和预测评价模型。研究区共圈定出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矿(黄山式)远景区119个,其中A类预测区6个,B类预测区28个,C类预测区85个,运用品位—吨位蒙特卡罗模拟法对铜、镍资源量进行估算,铜为453万吨,镍为448万吨;运用面金属量法预测铜资源量393万吨,镍资源量572万吨。论文对品位-吨位模型法重新进行了研究,根据我国该类矿床的实际情况,建立该类矿床的描述性模型和品位-吨位模型;论文还对西部工作程度低的地区未发现矿床数的估计方法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论文还针对面金属量法进行了重大改进,使预测结果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