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20-羟基蜕皮激素对洋虫的影响及其EcR和HR3基因的表达分析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虫(Palembus dermestoides(Fairmaire))隶属于鞘翅目(Coleo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菌甲亚科(Diaperinae),菌甲族(Diaperini),原为国内外广泛分布的仓库害虫,但由于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饲用价值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本文以洋虫(Palembus dermestoides)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技术,对其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序列片段进行克隆,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洋虫进行EcR和激素受体接受子3(HR3)基因mRNA水平表达分析;不同浓度的外源20-羟基蜕皮激素(20E)注射处理不同发育时期的洋虫,对处理后虫体外部形态变化、死亡率、羽化率等进行了研究;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外源20E处理后对洋虫蛹体壁表皮层、皮细胞层及底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外源20E处理后对中肠超微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洋虫蜕皮激素受体(PdEcR,JQ666843)基因片段长738bp,与EcR-A亚型具有较高同源性,编码244个氨基酸,其中最长ORF为700bp(从第39bp-第737bp),编码233个氨基酸;预测PdEcR的分子质量为25686.5Da,分子式为C1099H1738N3140370S13;其理论等电点PI为7.67,为碱性蛋白;PdEcR蛋白中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型蛋白;从整体上看,PdEcR表现出亲水性,但在功能区存在多个疏水区域;PdEcR蛋白不含跨膜区域;PdEcR蛋白含有位于DNA结合域的核受体家族所特有的保守功能结构;属于同目昆虫的EcR基因进化关系较近,同一物种EcR基因不同亚型间的差异比与其他物种的EcR基因间差异较小。2、EcR基因在洋虫不同发育时期的雌、雄个体中均有表达:EcR基因在2ndd雌蛹中表达量最高,在3rdd-6thd雌蛹中表达量逐渐降低,且6thd雌蛹中EcR基因的表达量已低于末龄幼虫时的水平,1std雌成虫中表达量稍有回升,在3rdd雌成虫中表达下降后,6thd雌成虫中表达量又小幅度回升,成虫期样本的表达量均低于末龄幼虫时的水平。针对洋虫雄性个体,1std-2ndd雄蛹体内EcR表达量非常高,并且表达量1std>2ndd雄蛹,在3rdd雄蛹中的表达量急剧下降,至4thd雄蛹表达稍有回升,略高于末龄幼虫时的水平,但在5thd雄蛹中表达量又降低,6thd雄蛹至成虫期EcR的表达量波动平缓,且均低于末龄幼虫时的水平。综合本研究中EcR基因在洋虫雌雄个体内的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成虫期和蛹期,EcR基因在雌性洋虫体内仅有一个表达高峰,出现在2ndd雌蛹,而在雄性洋虫体内有两个表达峰,横跨1std-2ndd雄蛹。3、HR3基因在洋虫不同发育时期的雌、雄个体中也均有表达:雌性洋虫HR3基因有三个相对表达峰,分别出现在预蛹期、4thd雌蛹和6thd雌蛹中,其中4thd雌蛹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约为预蛹期表达峰的3倍,6thd雌蛹的2倍,末龄幼虫期的30倍;成虫期HR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递减趋势,1std雌成虫中HR3的表达量约高于末龄幼虫中的4倍,但至6thd雌成虫时,HR3的表达量已低于末龄幼虫期的表达水平。针对雄性洋虫,HR3基因有两个相对表达峰,分别出现在预蛹期和4thd雄蛹中,其中4thd雄蛹中HR3基因的表达峰极高,比雌虫的最高表达峰还约高出5倍;成虫期HR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小幅度递增趋势,均高于末龄幼虫期的相对表达水平。从雌、雄洋虫体内HR3基因的相对表达趋势看,雌、雄虫的最高相对表达量均出现在蛹期第4d,且雄虫的表达峰高于雌虫的表达峰。4、本研究所使用的各浓度的20-羟基蜕皮激素溶液对洋虫末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均不大,即使使用最大浓度(10μg/μL)的20E对幼虫进行处理,在处理后96thh,其累积校正死亡率也仅达到30%左右;在处理后6thh-96thh时间内,所使用20-羟基蜕皮激素浓度越大,就越早引起洋虫末龄幼虫死亡;10μg/μL处理组处理后12thh-36thh,发现被同类嗜食而亡的虫体,占该组整体死亡率的50%,而在对照组及另外两个处理组中均未发现幼虫间的嗜食同类行为,因此,一定浓度的20-羟基蜕皮激素可以增强昆虫幼虫间嗜食同类行为;10μg/μL处理组能够使洋虫末龄幼虫提前启动蜕皮行为,但能未完成蜕皮,导致蜕皮受阻而致死。1μg/μL和5μg/μL的20-羟基蜕皮激素溶液对洋虫蛹的死亡率影响很小,而10μg/μL的20E溶液在处理后96thh,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达60%左右,毒杀作用是5μg/μL组的6倍,死亡个体呈铜褐色、僵硬、干瘪状态;1μg/μL和5μg/μL处理组均能够引起蛹提前羽化,而1Oμg/μL处理组未发现有羽化为成虫的个体。在用不同浓度20-羟基蜕皮激素对雌、雄洋虫成虫进行处理后96thh内发现,除1μg/μL处理组外,5μg/μL和1Oμg/μL的20E处理对雄成虫造成死亡的时间早于雌虫,且同一时间雄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大于等于雌虫,说明洋虫雄成虫对5μg/μL和10μg/μL浓度的20E处理较雌虫敏感。5、用10μg/μL的20-羟基蜕皮激素处理洋虫蛹,观察了处理后6thh-96thh期间洋虫蛹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处理组在处理后6thh,与对照组蛹体壁区别不明显,表皮层合成层数少,与皮细胞层连接紧密;皮细胞层细胞质区域内含物丰富,细胞分泌活动旺盛,不断向外分泌合成表皮层,微绒毛顶端可见新形成的内表皮片层结构;底膜结构完整致密,与皮细胞层连接紧密。20E处理后12thh时,体壁的皮细胞层与表皮层分离,出现蜕皮间隙,微绒毛出现肿胀,形成蘑菇状突起,底膜结构仍清晰可见,与皮细胞层紧密连接。20E处理后24thh时,皮细胞层与表皮层间的蜕皮间隙增大;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受破坏严重,皮细胞之间出现细胞间隙,胞质内细胞器含量丰富,线粒体电子密度高;底膜结构完好,与皮细胞层紧密相连。20E处理后36thh时,皮细胞顶膜结构受到破坏,蜕皮间隙内的蜕皮液和消化原来的内表皮产生的物质扩散,胞质内细胞器含量较丰富,线粒体电子密度增高,电子疏松泡数量增多,皮细胞的核膜与细胞质间出现间隙,底膜结构变薄,此时尚未开始分泌合成新的表皮层。20E处理后48thh,新表皮层初步形成,旧表皮层与新表皮层间出现了空腔,将要老落的组织中含有一些可能与蜕皮有关的颗粒,孔道由皮细胞层延伸至新表皮层,营养物质或合成原料经孔道由皮细胞层向表皮层输送,核膜与胞质间隙扩大,线粒体电子密度升高,电子疏松泡数目增多,靠近底膜处的皮细胞层出现大面积空白区域,底膜结构变薄。处理后72ndh,观察不到底膜结构,皮细胞层与新表皮层松散连接或分离,皮细胞层内出现大面积空白区域,老落松散组织并未与新表皮分离。20E处理后96thh,处理组体壁皮细胞胞质内空白区域增加,电子疏松泡数量增加,细胞内能观察到细胞核,已很难辨认出细胞器结构;观察不到底膜结构,细胞状态进一步恶化,濒临降解。6、10μg/μL的20-羟基蜕皮激素处理洋虫末龄幼虫后,观察处理后96thh内试虫中肠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处理组洋虫在中毒初期其中肠上皮细胞微绒毛受破坏严重,细胞核内染色质仍分布均匀,细胞间连接紧密,细胞胞质浓密,胞质内细胞器含量丰富;随着试虫中毒症状的逐渐加重,试虫中肠超微结构的变化也就越明显,在试虫中毒中期,其相邻的肠壁细胞间出现细胞间隙,细胞核皱缩,核仁不规则变大,染色质凝聚成块,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内出现空白区域,核膜与细胞质间也出现间隙,线粒体电子密度升高;在试虫中毒接近死亡但尚未死亡时,其中肠肠壁细胞间距离进一步扩大,细胞膜受到破坏,出现裸露的细胞核,细胞质区域膜类细胞器受破坏严重,线粒体肿胀变性严重,嵴减少断裂,细胞逐渐解体,观察不到完整的细胞结构,剩下裸露的细胞核。因此,20E对试虫中肠微绒毛、细胞膜、膜类细胞器(内质网)等膜系统的破坏作用,是20E的致毒机理之一。本项研究首次从鞘翅目昆虫洋虫中克隆获得EcR基因的序列片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洋虫不同发育时期个体内EcR和HR3基因进行mRNA水平表达分析,并利用植物源20-羟基蜕皮激素对各时期洋虫进行处理,对其处理前后的宏观及微观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如上所述结果。这些结果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蜕皮激素及核受体在昆虫体内的具体功能,以及植物源蜕皮激素类杀虫剂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参考。
其他文献
由Sporocadus populinus(Bres.)Orsenigo,Rodondi&B.Sutton=Coryneum populinum Bres.)引起的杨树灰斑病是杨树苗圃常见严重病害之一,对于该病防治目前为止还未见到相关生物防治的报道。植物体内存在着一些微生物的自然群体,它们中的某些种类,例如链霉菌等对植物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因此可用来作为生防菌来开发利用。评估拮抗菌的防病潜力是开发利
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i)通过分泌包含漆酶(Lacase)、锰过氧化物酶(MnP)、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等几种主要的木质素降解酶可以有效降解木质素及多种芳香族化合物,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利用白腐菌及其木质素降解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应用越来越多。凭借MnP广泛的底物多样性及其在木质素降解酶系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对MnP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由
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 L.)是北美、欧洲许多国家以及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杨柳科植物的重要蛀干害虫。由于杨干象幼虫和蛹期均在树皮下或木质部中生活,所以防治难度较大。目前,生产上对于杨干象的防治仍以化学方法为主,生物防治研究甚少。本文研究了杨树的品系、亲本来源、木质部和树皮的物理特征与对杨干象抗性水平的关系;植物挥发物或植物精油对杨干象的行为影响;对杨干象幼虫具有高致
转录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互作参与了众多生物学过程和功能。目前有两种方法研究转录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的互作,即以转录因子研究其识别的DNA序列(TF-centered或者Protein-to-DNA)和以DNA元件研究与其结合的转录因子(Gene-centered or DNA-to-protein)。本研究基于酵母单杂交技术建立了一种以转录因子为中心鉴定其识别作用元件的方法,命名为TF-centere
分别选取上世纪70年代未经过择伐干扰、经过轻度择伐(15%强度)和重度择伐(30%强度)干扰的4种林型(红松阔叶林、核桃楸林、水曲柳林、杂木林)12块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强度择伐对珍贵树种所处林型演替趋势、珍贵树种空间格局、种间关联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林型演替趋势对择伐强度的变化表现不同。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演替趋势和群落结构受择伐强度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而
APETALA1(AP1)是一个MADS-box转录因子,参与高等植物的成花过程,是花发育研究的热点基因之一。本研究以BpAP1过表达白桦、BpAP1抑制表达白桦和非转基因对照白桦为试材,开展参试株系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和木材材性分析,BpAP1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异性分析,同时将RNA-Seq数据与白桦基因组的测序结果相结合,对BpAP1的下游靶基因进行预测,探讨BpAP1与其靶基因的调控关系,为揭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生防菌,不仅能够抑制多种病原真菌,而且具有诱导植物免疫反应、促进植物生长、降解土壤中的盐类化合物、农药残留物及重金属等功能,生防潜力巨大,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林业。在对其生防机制的深入研究下发现木霉菌能够分泌一些小分子蛋白能够刺激寄主植物对病原真菌产生防御响应,其中包括刺激植物响应蛋白Epl1(Eliciting Plant Respon
图像恢复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受损区域附近的有用信息来修复受损区域信息的技术,常用于修复小的受损区域、文字删除以及目标隐藏。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恢复技术是近些年在图像处理和分析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类新的图像处理技术。由于它能克服经典图像恢复方法中难以处理的一些技术困难,如今已成为图像恢复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图像处理问题转化成某个能量泛函的极小化问题,通过寻找能量
在植物细胞中,活性氧(ROS)和抗坏血酸(AsA)的含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对植物防御环境胁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整个代谢过程中氧化物和还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受到严格的控制。ASA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的生理功能,作为还原剂在非生物逆境胁迫下清除植物体内产生的H202,提高植物的耐受性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植物体内已经被发现存在有多条ASA的生物合成途径,L-半乳糖途径是植物中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