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0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一国或地区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向非农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涉及人口流动与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内的集聚,引起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空间区划等改变。这一过程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而在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与倾斜性区域经济政策下,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缓慢且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过程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呈现出时变特征。新时期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同步实施与交叉影响,将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人口与经济重构格局。创新驱动战略与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一轮集聚,会如何影响新一轮人口特别是劳动人口流动,进而对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是新时期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无法绕过的研究课题。由此,也引出本文研究的两个重要议题:一是关于区域经济不平衡性,威廉姆森倒“U”型条件收敛曲线似乎无法解释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地区经济却迟迟无法进入收敛区间这一现实,即,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区域条件收敛的理论是否仍然有效?二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与产业转移推进过程中释放的新一轮人口流动特别是高素质劳动人口流动与配置,能否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并化解贫富分化矛盾的突破口,兼顾效率与公平?基于这一宗旨,本文从伴随着经济集聚度提升与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同时发生的人口流动视角出发,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将新经济地理学“D-S垄断竞争”模型与“中心—外围”模型相结合,纳入空间因素构建劳动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之间的内生互动理论框架;进一步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劳动力流动障碍及劳动力质量提升对地区经济集聚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梳理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的人口流动与经济空间集聚互动机理,辅之以“经济全球化”和创新驱动战略影响机理,将同时影响经济集聚(经济学范畴)与收入分层(社会学范畴)的流动人口结构作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的理论机制。从索洛增长模型出发,纳入劳动力异质性(以有效人力资本衡量)特性后构建模型进行推导,得出理论上区域经济趋向均衡收敛水平的速率,只与人均有效物质资本产出份额?、人均有效收入对人口流动的吸引力(?)、以及流动人口拥有的有效人力资本水平与社会有效人力资本的比值有关。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经济集聚动态变化与人口流动动态变化趋势之间的拟合性,论证了我国滞后的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引致的区域不平衡性存在“辛普森悖论”现象,在基于增长视角和基于收入分配视角的区域不平衡现状对比下,分析人口流动及其引致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未带动区际经济增长进入“倒U型”收敛拐点的可能原因,如流动人口结构的低度化。第四章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分组子样本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之间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基于结果对滞后的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引致的区域不平衡性“辛普森悖论”进行佐证,并对比东—中—西—东北地区的经济集聚效率差异以及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效率差异,提出异质性劳动力向市场潜能大的地区集中有助于流入地区实现规模经济,但存在阕值。第五章基于理论模型对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通过研究我国285个城市经济集聚与人口流动的空间相关性,梳理出区域间、区域内“超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人口流动模式差异,及其影响该区域经济集聚水平的路径差异,对比这种区域异质性,分析为何当前转型时期的区域政策公平与效率处于两难抉择、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找到兼顾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对于新型城市化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提高效率还是优先发展小城市追求公平”的争论提出本文的论点和论据。第六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试图提出一种契合新时期我国深化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普惠方案,并就该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政策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系统地总结了本文关于通过优化人口流动特别是高素质劳动人口流动来平衡新时期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方面所作的探索与研究,针对本文研究可能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在自然界中,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是世界作物的主要胁迫因子,常常导致粮食的减产。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BPH)是亚洲稻区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Schultz,2002;Hogenhout and Zipfel,2015;Khush,2005)。近几十年,农民主要依靠农药来对褐飞虱进行防治,尽管在
【研究背景】食管癌和胃癌是两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环境和遗传因素与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胃癌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胃腺癌,食管癌主要由两种病理学类型组成: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其中ESCC是我国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而EAC是欧美国家的主要类型。食管癌和胃癌解剖位置相近,其危险因素既具有特异性也有共性。吸烟与ESCC和EAC风险增加相关,而饮酒是ESCC明确的危险因素,胃食管反
根系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具有固定植株、吸收营养成分和水分、合成和储藏营养物质等生理功能。植物主要通过产生侧根和根毛形成庞大的根系,扩展与土壤的接触方位和面积,根系的生长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利用营养元素的能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形态构型既受自身发育信号的调控,也与环境中营养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氮素营养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通常以NO3-或者NH4+的形
传媒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体系重构、动力变革与范式转换的大转型时期。在此环境下,传媒上市公司作为传媒产业先进生产力代表,以内生培育和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战略转型与升级。从2011年开始,传媒上市公司作为主并方参与的并购案例数量与交易金额增长迅速,并购作为一种迅速开拓经营领域、提升
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之一。NSCL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恶性肿瘤前列,虽然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手术器械的不断升级,但是除了部分早期的NSCLC经过手术能达到治愈外,术后复发或转移依然不可避免,因此NSCLC单纯手术所带来的远期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升,而随着药物的治疗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抑制剂及
与社会学类似,传播学对身体采取了一种双重思路。一方面,传播学极少持续聚焦身体,遑论视之为有单独理据的研究对象,就此而言,身体是缺席的。另一方面,在论述传播实践时,必然涉及身体,就此而言,身体又是在场的。这种在场缺席的境况,与传播、身体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了令人费解的反差。囿于非具身的研究思路,传播学不仅对席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身体研究热潮不为所动,还对当下与传播技术息息相关的身体变革不予关照。
识别是一种人类的认知行为。在冲突法领域,识别通常是指依据某个问题的性质,将其分类到对应的法律范畴,以找寻解决该问题的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过程。在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中,识别始于立案而止于执行,除涉及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选择外,还涉及法律关系涉外性的确定和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的区分。本文以审判为中心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法,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后,提出具体问题动态识别法。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
快磁声波是内磁层中常见的一种电磁波动,由于其常被束缚在磁赤道附近,所以又被称为赤道噪声。磁声波的频率介于质子回旋频率和低混杂共振频率之间,在等离子体层顶内外均有出现。磁声波可以由质子环分布提供自由能局地激发。此外,磁声波在辐射带粒子演化的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波粒相互作用,磁声波能有效地加热辐射带种子电子以及散射环电流质子。本文主要以内磁层中的磁声波为研究对象,通过卫星观测、准线性理论计算
随着遥感卫星行业的迅速发展,遥感卫星采集的对地观测视频在越来越的行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遥感卫星发射的数量逐年增加,其中视频卫星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许多卫星公司都相继推出了组建低轨对地观测视频卫星的星链计划,以获得更高重访率和分辨率的对地观测视频数据,满足对同一区域近实时监控的需求。然而目前星地之间的数据传输受到距离和轨道约束的限制,具有成本高,带宽小,可靠性低的特点。随着视频卫星星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在创作和生产上继续保持着蓬勃高昂的势头,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国家级纪录片专业频道和省级纪录片频道相继开播,各大院线获准放映的纪录片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票房也在逐年创新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产纪录片只是“墙内开花”,国际市场依然鲜有大收获,所以尽管中国纪录片发展总体向好,但在实际创作水平、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上仍然存在不容乐观的困境。新世纪以来,一批“穿洋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