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方剂分类理论进行梳理,并分析研究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丰富与完善方剂分类理论,意在为研究方剂学科的基本理论提供方法与路径,以推动学科的发展。方法:选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方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科学学、诠释学、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搜罗、整理方剂分类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与阐释方剂分类的沿革、种类、思路、存疑等。结果:(1)方剂分类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无明确记载,现代文献中可以找到其定义。对于各种分类方法,所有文献均未提及其概念,更没有文献提及方剂分类理论的定义。(2)梳理方剂分类理论的沿革。先秦时期有病证分类的《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有六经分类的《伤寒论》、病证分类的《金匮要略》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病证分类的《集验方》、《小品方》等,隋唐时期有病证分类的《诸病源候论》、综合分类的《备急千金要方》等,宋元时期有初现三焦分类的《博济方》、病证分类的《是斋百一选方》等,明清时期有类方分类的《祖剂》、六经分类的《伤寒附翼》等,近现代时期有按脏腑部位和临床各科分类的《验方新编》、笔画分类的《古今医方集成》等。(3)方剂分类的发展。通过对历朝历代方剂的分类进行系统整理,可以发现方剂的分类经过了由稚嫩到成熟,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立,由依赖性到自立性的变化过程,并且由此可以看出方剂学的成长经过。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结合古、今文献可概括为:方剂分类指人们对方剂进行划分及归纳整合,使其系统化、规范化的一种认识方剂的方法。方剂分类理论指研究方剂分类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由内涵、外延、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2)对于方剂分类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病证分类法、病因分类法,脏腑分类法等均为被动性的分类,其主要特点为方药从属于病证、脏腑、临床各科等,病证在前,方剂在后,其为方剂分类的不够成熟阶段。此时,方剂还没有从临床学科分化出来。而以病证分类为主和以法统方为主的综合分类是主动性分类,其主要特点为方药在前,病证在后,是方剂分类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也意味着方剂从临床和药物学科分化出来,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一门独立学科。(3)每一种方剂分类有其产生的思路,一种思路反映一个历史阶段或某些医家对方剂的认识,寻找一种体现方剂分类自身特点的思路,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客观上推动了方剂学科的独立。这些思路对方剂分类方式的形成有指导作用,对探求方剂分类的本质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