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ng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更是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于2005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就曾指出:“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1之所以说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工作重要,其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在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特别是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加强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无论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看,还是从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从根本上解决散杂居地区民族问题等长远问题上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围绕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回顾该地区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的历史过程,重点对当地目前在这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系统地分析。并根据少数民族干部建设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的调查资料,总结和归纳其经验与不足,提出进一步加强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政策不够明确,地方政府难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培养方案,加之各级领导干部缺乏对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必要性的重视,社会对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的认识程度也不高导致培养工作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干部自身来看,他们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民族干部的主人翁意识也还有待加强,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的整体进程。最后我们提出了:完善政策,使培养工作规范化;拓展渠道,使培养工作多元化;夯实基础,使培养工作持续化;加强宣传,使培养工作社会化;改善环境,使培养工作人性化等五条建议。  研究过程中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框架内,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借助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沔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成就,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于沔城及其他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其他文献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稳压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保障
美国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发展成熟,公众的参与涉及立法的整个过程,从提出法律草案到审议和通过法律,每一个阶段都为公众参与立法设计了参与渠道。并且通过法律细化操作规则,使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