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发现,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有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抑制钙超载、调整血管内源性保护物质等作用,但未见从血管新生角度研究不同经脉(穴)刺激治疗心肌缺血损伤的调节机制。本实验试图从与心相关的心包经及与心无直接联系但与“血”有关的膀胱经背俞穴对心肌缺血损伤调整作用予以对比研究。
目的:在内关埋针确能促进血管密度增加的基础上,采用与血管新生相关的功能性基因芯片技术,观察缺血性损伤心肌血管生长因子相关分子功能类别的mRNA水平的表达整体特征,并选择其中重要因子从基因、蛋白水平研究“内关”穴位埋针促心肌缺血损伤小型猪血管新生调节机制,并以膀胱经(穴)“膈俞”作对比研究,观察两者血管新生差异性,以进一步探讨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心相关、阐述经脉脏腑相关相对特异性。
方法:3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内关组和膈俞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内关组和膈俞组分别在模型组基础上进行内关、膈俞穴埋针治疗,以内关穴位埋针作为主要观察对象,与膈俞穴位埋针进行比较,观察心电图ST段、心肌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心肌毛细血管密度,血管生成功能性基因芯片找出差异基因,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和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结果:①心肌缺血损伤时心电图ST段降低,内关和膈俞穴位埋针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心电图ST段的恢复,与模型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内关组优于膈俞组(P<0.05)。
②内关穴埋针能更好地促进缺血损伤心肌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的修复,增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模型组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膈俞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但内关组优于膈俞组(P<0.05)。
③QSeries血管生成功能性芯片结果示:在心肌血管新生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基因数目上,显示内关组的变化比膈俞组大,而其功能分类中特异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增活素、转录因子等是各组间共性,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VEGF、VEGF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生成素一1(Angiopoietin 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FGF、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又是其共同表达,且表达在2倍以上。
④内关穴埋针能上调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膈俞也有促进VEGF基因表达上调的趋势,但与模型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膈俞与内关同样具有促进VEGF蛋白表达上调的作用(P<0.05)。
⑤内关穴埋针能上调TGF-β3基因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膈俞有促进TGF-β3基因表达上调的趋势,但与模型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关上调TGF-β3蛋白表达的作用强于膈俞(P<0.05)。
结论:①内关穴位埋针可能通过上调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TGF-β3基因和蛋白表达,破坏血管生成的平衡系统,增强血管形成能力,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增加缺血心肌血流,实现对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表现为促进心电活动、心肌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恢复。
②内关穴埋针对心肌细胞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经脉(穴)-脏腑相关相对特异性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