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发合作的实践逻辑——以豫西L村建筑队的合作行为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0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是在梳理和反思关于农民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学理分析与经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和实践过程理论对村民自发合作产生的结构条件和运作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以往的农民合作研究往往聚焦于农民合作事实、农民合作关系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研究,并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的解释框架从静态的角度来予以考察,这些研究的核心始终是关于农民合作的事实判断,很少去分析和解释农民合作的实践过程。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以行动/结构关系为框架,运用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和实践过程理论对农民合作的结构条件和行动策略进行动态考察。 首先,本文对L村的地理空间状态、乡村背景与L村乡村建筑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描述,并对L村乡村建筑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本文从社会学的结构视角分析了村民自发合作产生的结构条件,即乡村社会的时空背景、利益认同、社会资本和社区记忆。社会转型与新农村建设的客观社会背景为农民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时代背景,乡村社会所处的物质环境和村庄社区地缘性特征为村民合作设置了一定的空间形态。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利益成为村民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首要选择,利益认同成为村民合作的基础。传统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在村民合作之初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关系网络的作用开始减小。乡村社区记忆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惯习作用,传统社区记忆的要素越多村民合作越容易产生。最后,本文从社会学的实践视角分析了村民自发合作的运作策略,包括精英人物的以身作则、工作人员的忠诚合作和合作队内的明确分工等。这些微观策略表现出村民合作的趋利性、内生性、间歇性和松散性等特点,促使了村民自发合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村民自发合作的产生离不开村庄的利益认同、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和社区记忆等宏观结构条件,同时还要满足精英人物的以身作则、工作人员的忠诚合作和合作队内的明确分工等微观策略。实践证明,村民自发合作的成功对村民的生活水平、村庄认同和村庄公共服务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公平的反映,它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育过程机会均等和受教育结果机会均等三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是民主社会永远的话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的风险和健康水平,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20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改造和扩展带来大量的征地拆迁,不管是征地还是旧房拆迁,都涉及到个人、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重大利益,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分家是中国家的内在运行机制,是家庭再生产的基本方式,他通过重新分配原有的家庭产权而使这一再生产得以实现。①分家也是农民自身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生活实践镶嵌
中国国有公司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的公司治理中,国有公司往往并不依照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出现了组织结构与运作的明显不一致。学术界已对此予以充分关注,认识到公司治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的老龄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是我国农村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