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PVP(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联合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兔的椎体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材料和方法:1.建立椎体肿瘤模型:采用CT引导经皮穿刺方法将VX2瘤块接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L4或L5椎体内,建立椎体肿瘤模型。两周后行PET-CT检查,并测定建模成功肿瘤椎体的SUV最大值(SUVmax)及SUV平均值(SUVmean)。2.分别制作两组骨水泥样本,每组6份,每份骨水泥的量约为3.2mL,第1组为普通骨水泥样本(混合比例与临床使用骨水泥相同,粉液比3:2),第2组为加入131I(加入含放射性活度约3mci的0.2mL的碘化钠溶液)的骨水泥样本,于室温状态下观察其处于稀薄期、粘稠期(即PVP注射时骨水泥的物理状态)、以及固化期各时期所维持的时间,比较其有无差异。3.实验分组和治疗观察方法:将1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只:其中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于CT引导下行模拟PVP术,A组注射添加有放射性核素131I的PMMA骨水泥;B组单纯注射PMMA骨水泥。所有实验动物于术后第1、4、8天再次接受PET-CT检查,测定相关SUV值。实验组动物于PVP术后第1、4、8天行SPECT检查,了解实验动物体内的核素分布情况。实验组动物PVP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抽取血液学标本,测定血细胞计数。实验期间观察所有实验动物PVP术后的生物学行为,术后8天处死实验动物,取肿瘤椎体标本行HE染色切片观察。4.观察指标:①两组骨水泥处于稀薄期、粘稠期、固化期的时间。②所有实验动物生物学行为,实验组动物血象变化及术后体内核素分布情况。③SUV值变化:测定治疗前后各组肿瘤椎体的SUVmax、SUVmean值。④术后8天处死实验动物,取出病变椎体,行HE染色切片观察,光镜下观察病变椎体内骨水泥周边以及远离骨水泥处的肿瘤细胞坏死情况。5.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添加有放射性核素131I的骨水泥与单纯骨水泥处于各期的时间有无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了解实验组动物行PVP术前及术后4天的血象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了解各组实验动物行PVP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椎体肿瘤的SUVmax及SUVmean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骨水泥物理特性的观察:第1组骨水泥处于稀薄期、粘稠期及固化期的时间分别为59.8±2.0s、264.9±3.7s、414.1±14.4s;第2组的时间分别为51.0±1.5s、265.3±4.0s、412.9±14.2s;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动物术前及术后4天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动物术后的SPECT检查,见目标椎体内明显的局限性放射性核素浓聚,其范围大于骨水泥沉积范围,在其半衰期内放射核素分布未见明显变化。4、PET-CT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SUV值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1、4、8天实验组及对照组的SUV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各个时间点的SUV值得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术后持续时间的延长对照组术后的SUV值明显回升,实验组术后SUV值在观测期内维持在较低水平。2.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动物的HE染色切片,可见骨水泥周边少量的肿瘤细胞坏死区。肿瘤边缘仍可见大量生长旺盛的肿瘤细胞。实验组动物的HE染色切片,可见骨水泥周边大量的无结构的肿瘤细胞坏死区,肿瘤边缘见少量的生长的肿瘤细胞。结论:在骨水泥中加入含放射性活度约3mci的0.2mL的碘化钠溶液基本上不影响其聚合时间,不影响其可注射性;约1.5±0.6mci的131I在局部使用是安全的,不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急性辐射损伤;PVP术中注射骨水泥能够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而随时间推移其作用逐步减弱,在骨水泥中加入131I后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