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共十八大会议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来,我国大城市建设日渐完善,中小城镇和乡村建设逐步深入的关键时期,各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成为我国小康社会建成的重点。新时代对小城镇的发展要求有区别于传统城镇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粗狂型模式,是从农业、工业、信息科技、社会治理与民生工程五个领域同步进行的全面现代化城镇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明显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适应现代化民众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与居民生活文化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传统小城镇建设中封闭的发展逻辑带来的困境。因此,当前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的是准确把握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卫星镇”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小城镇一种发展模式的新尝试,其具体模式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属于新的探索领域。因此,本文试图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出发,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小城镇与“卫星镇”发展的研究成果梳理,从理论上了解“卫星镇”的起源与发展,夯实“卫星镇”模式研究的学理基础;其次,立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情,选取正在构建“卫星镇”发展模式的江苏省D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D镇的地理、人口、经济、文化等概况进行调查,介绍D镇在“卫星镇”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的主要措施与表现,进而发掘D镇的“卫星镇”模式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对应的原因;最后,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主,结合经济学、政治学、生态系的视角,分析“卫星镇”的作为大城市圈的子系统,D镇的“卫星镇”模式的构建需要社会行动系统中“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个支持功能,探索“卫星镇”模式完善的方向,最终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升级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