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决定的国际博弈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问题历来就是各利益集团以及国家之间为争夺与己有利的政策选择而进行的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其本身就包含了货币问题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含义。纯粹的经济学语境下的汇率理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分配后果,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仍然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体之间直接冲突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对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未来趋势的把握,将主权国家的汇率政策倾向等政治因素纳入汇率决定的分析框架中,从国家利益竞争的角度扩大审视汇率决定的视野。在一般均衡的范式中,常常回避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代之以市场行为自动解决个体间的利益纷争。显然,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面对汇率利益的争夺时必然苍白无力。本文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通过对个体利益的剖析,考虑个体利益的索取都是处于互斗状态下的决策过程,深入分析国际货币运行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本质关系、内在机制和规律。   本文展开论辩的逻辑关系是,首先剖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依次解读了主要国际货币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汇率政策倾向和汇率战略,最后将上述分析作为对中国经济整体外部环境的观察,分析了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决定因素并提出了必要的战略政策建议。论文共计八章,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是全文框架展开的铺垫和基础,阐明本文选题意义、研究切入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之处,概括性地描述了本文的核心思想。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核心,包括第二、三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论证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已经进入了“美元资产本位”时代,“特里芬难题”依然如故,甚至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更具有脆弱性。世界经济的运行质量全部维系在美国经济运行质量之上,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中心-外围结构具有了自我增强性。第三章论证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非对称依赖性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源性缺陷为个别国家谋取本国利益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本质上是各参与国通过集体行动创造公共产品。当协调行动的各行为主体具有经济人特征时,其参与协调行动的唯一动机在于实现个体行动无法实现或无法有效地实现其自利性目标。在国际监督机制的缺失和信息非对称现象存在的条件下,汇率的国际协调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技术基础,汇率的国际协调只能是有限的协调。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章,是第二部分理论框架下的应用分析。第四章论证了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资源全球配置的阶段,借助于美元的特权,实现了以金融资本主导的“从纸到纸”的循环。它利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体系维持着美元纸币体系宽广的运行空间;利用资本项目顺差大于经常项目逆差的两个差额构建了美元纸币本位制紧密的全球化体系;利用以美元计价的和以投资国本位币计价的国内和国外两大资产体系精巧地平衡顺差国的美元纸币债权。美国汇率政策的基本战略就是努力促使名义汇率变动收敛于自己设定的均衡汇率。当汇率变动的方向和幅度远远偏离其均衡汇率时,或者发散于经济增长基本要求时,美国才会采取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集体行动或者利用国际货币协调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所采用的基本策略都是将美元信用扩张产生的流动性过剩转嫁为别国的货币泡沫。第五章指出,日元步入国际货币的行列之后,日元汇率的变动就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相对于美国而言,日元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体系的影响和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冲击更大。自日本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之后,日元汇率波动的主要推动力是国际流动资金借助于日本的低息政策在国际间的套利行为。日本中央银行的汇率政策是通过直接干预市场等手段,审时度势地将日元汇率维护在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汇率区间内。第六章将视角聚焦在欧元上。欧元的国际货币职能已日渐凸显,但由于欧元区内国家经济结构的差异、发展的不同步、对外经济的依存度差异和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缺陷,欧洲中央银行对汇率波动的态度是更加关注价格体系的稳定,除非当汇率稳定影响了价格稳定,否则它不会主动干预欧元汇率。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元对外价值方面的矛盾心态和对欧元汇率所奉行的这种不干预主义,是与欧元当前的国际货币地位和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发展状态密不可分的。第七章,论述了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特征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必须放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全球化的大背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中来分析。本文通过对人民币汇率长期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人民币名义汇率和长期均衡汇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产生于如下因素:其一是汇率弹性不足导致政策调整空间不足;其二是结售汇体制制约了长期均衡汇率的调节作用;其三是人民币汇率的多目标性导致长期均衡汇率的调节性减弱。本文建议,人民币汇率政策应与其它经济政策工具配套,及时地通过解决国内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经济不平等(要素价格扭曲、收入分配、民营资本准入等),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根本上调整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关系,实现自主性经济增长。   第四部分为第八章,是本文的理论总结,提炼了全文的核心理论观点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   其一,建立了美元汇率战略的博弈模型,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更能清晰刻画美国的汇率政策意图。   其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人民币汇率长期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从中得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因素。   其三,本文系统论证了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不单纯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问题,而应将汇率政策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工具之一,纳入调控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工具箱中,与其它经济政策工具相互协调,实施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他文献
2003-2006轮次的ICP,已经于2008年全面结束。此时,对本轮的ICP中的方法进行回顾和反思,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而处在ICP核心的EKS和CPD方法,则自然成为了这种回顾和反思的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近几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2006年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今年6月末已达到18088.28亿美元,对此,社会各界表现出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在
近几年为我国封闭式基金到期的高峰期,或转开或注销,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我国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现状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制约着封闭式基金的发展,以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