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今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二者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当前主要使命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于脱贫攻坚,其中扶贫攻坚最大的困难转化为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群体又是重中之重,在当前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背景之下,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以2016年暑期“百村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慢性贫困现状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兜底脱贫效果进行研究。首先,恩施州反贫困取得很大的效果,但当前剩余贫困人群更多的是深度贫困、慢性贫困群体,脱贫难度相当大。在开发式扶贫政策对这一类人群进行帮扶的同时,更迫切需要农村低保制度进行兜底。其次,通过对恩施州低保制度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低保制度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低保对象识别进一步提高瞄准精度;二是少部分低保对象出现“等、靠、要”的思想;三是目前低保的救助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四是低保政策与其他扶贫政策还要进一步衔接;五是社会力量投入社会救助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利用宏观数据和来自实地抽样调查的微观数据,一是通过生计资本分析框架得出,该地区无论是一般贫困户还是慢性贫困户,各项生计资本都比较匮乏,其中慢性贫困户最为缺乏的依次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各种资本彼此关联紧密、彼此作用、互为影响。自然资本可能影响到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能影响到金融资本,其中脆弱的生态环境、贫瘠的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自身条件不足都会导致家庭收入的减少,进而导致金融资本差异比较明显。二是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低保制度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以及扶贫低保两项衔接政策均对慢性贫困户增收作用较为显著。因此,为了解决民族地区慢性贫困人群贫困问题,必须要进行低保兜底。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议:建立统一的识别标准,完善低保对象收入核查、加强农村低保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切实促进农村低保与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同时完善与低保相关的完套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