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病原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在农林害虫综合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内外生物防治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对本实验室之前分离的57株昆虫病原真菌(43株绿僵菌,8株白僵菌,6株棒束孢)的致病力进行评估,以初步筛选出致病性强的菌株,其次对各菌株侵染虫体后的产孢量进行测定,评估其开发利用价值,以便其更好的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分析了各菌株的致病性与其侵染虫体后的产孢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优良致病菌株的筛选提供一个特异性指标。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供试的57株昆虫致病性真菌分离株对黄粉虫幼虫均有很强的致病性,约84.2%的分离株对黄粉虫幼虫的致死率在90%-100%之间,且致死率为100%菌株约有42.1%。2.以平均存活时间(MST)及其差异性作为比较各菌株致病性的标准,其中分离株ILT-01(环链棒束孢,I.cateniannulata)和SH-060(平沙绿僵菌,M.pingshaense)致死时间较其他分离株短,感病后的黄粉虫幼虫的平均存活时间(MST)分别为5.67天和5.91天。3.经产孢量的测定,发现各菌株的产孢量间存有显著性差异,BJZF-07(球孢白僵菌,B.bassiana;16.37×10~7个分生孢子/昆虫)被发现拥有最高的分生孢子产量,而BJZF-01(球孢白僵菌,B.bassiana;0.59×10~7个分生孢子/昆虫)产生了最低数量的分生孢子。4.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在显著性水平P=0.1299的条件下,MST与产孢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0.2067,说明MST与产孢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不能直接根据被感染虫体上的产孢量来判断菌株致病力的强弱。综合分析致病力与产孢量,我们发现棒束孢分离株ILT-01、绿僵菌分离株SH-060致病力强,但是产孢量相对较低,由于在生防真菌杀虫剂的开发上,产孢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实践生产中应注意优化其培养方案,增加产孢量,而SH-054(平沙绿僵菌,M.pingshaense)的致病力和产孢量均有良好表现。因此,ILT-01,SH-060和SH-054均值得被关注,并且作为生物防治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