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的我国旱涝时空分布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434jkhg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时间延迟方法重构各站点降水动力空间,利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动力学自相关因子指数Q分析我国夏季风区旱涝的区域气候特征,得到了5个与传统"雨型"性质不同的动力学气候特征区.统计数据验证了每个特征区内具有共同的时空特征结构.进一步的物理机制分析表明:江淮区、华南区与ENSO关系密切;华北和东北与副高脊线位置有较好的正相关,但这三个区对ENSO没有明显响应特征;其中对副高脊线响应最明显的区域是华北区.此外还利用Q指数分析了我国夏季东部地区旱涝突变的非线性特征.基本结论是:(1)发生均值突变的大部分地区其动力学结构并没有突变,这种现象在长江流域表现最明显;(2)华北地区降水和温度无论均值还是动力学结构都发生了突变;(3)青藏高原降水和温度的动力学突变与华北乃至东北都有同步发生的现象.(4)在分析降水和温度序列动力学演变的时空特点时发现,气候系统的动力学背景可以用不同气象要素来反映,得到气象要素时空分布规律相同,这对我们研究气候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很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受高原东移小槽、和地面静止锋的共同影响,2002年6月17-20日贵州中部、北部及贵州、重庆、湖南三省交界地区出现了一次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过程最大降雨量达362mm,造成
根据上海市市东供电公司提供的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每5分钟电力负荷数据和浦东气象台同期每小时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湿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电力负荷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对气象负荷与各气象要素做了统计相关分析,并对此相关关系作了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确定气象因子,给出了典型季节气象负荷对气象因子响应程度的定量分析;在对电力负荷、气象因子各自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径流计算方案进行改进并进行数值试验.径流在陆面模式水量平衡计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与土壤水的动态变化有关,而且会影响感热、潜热
地质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的重灾区和高发区,该区每年地质灾害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降水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暴雨等强降水过程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有效手段,结合地质灾害的降水预报模型并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预报,成为库区地质灾害预报及减灾的新途径,该研究不仅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而且
本文紧紧围绕这一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对建立在常微分方程基础上的多时次差分格式的计算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本文又提出,可以将自忆系数的拟合问题转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卫星、雷达、地面自动站等高分辨率非常规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中安徽省北部暴雨雨团的活动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尺度对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气候条件正因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加剧而不断发生变化,气温作为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等起重要作用的气象因子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空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位于高原东北侧边坡地带,是地形高度陡然下降的地区,也是高原天气系统与西风带天气系统较多发生相互作用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下垫面条件,产生的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由于平流层臭氧减少引起的紫外辐射增强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冬小麦和玉米(C_3和C_4类作物)生长发育、群体结构、产量构成因素、品质变化、农田小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抑制了冬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使得小麦和玉米的株高降低、绿叶数减少、叶面积减小、发育进程延迟,比较其影响程度可知,UV-B辐射增强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大于对玉米的影响。UV-B
本文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欧亚大陆沿岸的海冰作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各海域的海冰大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亚洲沿岸的部分海域甚至有增加的趋势,造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