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P-HUS综合症与恶性高血压病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检测及意义

来源 :佳木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giopathies,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由于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的表现[1,2,3]。病因多种多样,其发病机制也不相同。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其区别在于HUS是以儿童为主的疾病,肾功能损害更明显;而TTP主要发生于成人,神经系统症状更为突出。尽管如此,二者在临床上仍很难区分,故称为TTP-HUS综合征。其他常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还包括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相、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Willebrandfactorcleavageprotease,vWF-c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金属蛋白酶[8,9],国外已经相继建立了该酶的检测方法,并且发现其活性异常在TTP的发病中具有关键作用[43],从而引出了对TTP与HUS的鉴别诊断问题。国内相关研究很少。恶性高血压临床常见,目前已经被列为血栓性微血管病范畴,而vWF-cp在恶性高血压肾损害的情况如何,尚未见相关报道,其是否也参与了恶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目前仍不清楚。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检测vWF-CP及其抗体的方法,提供临床对T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实验室依据,并指导治疗。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vWF-cp在恶性高血压病人的情况,为研究TTP及其它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目的]建立检测vWF-CP及其抗体的方法,提供临床对T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实验室依据,并指导治疗。初步了解vWF-cp在恶高病人的情况,为研究恶性高血压及其它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用ELISA法胶原结合试验测定vWF-cp活性,并进行vWF-cp抗体的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 [结果]ELISA法胶原结合试验测定vWF-cp活性较敏感。30例健康成人血清WF-cp活性水平均值为(105.3±15.7)﹪,正常范围为74﹪~136.7﹪。所有26例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清WF-cp活性水平为(86.9±28)﹪,TTP-HUS综合症患者其活性水平为(78.3±3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附表1)。26例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有4例酶活性低于正常,9例临床疑似TTP-HUS综合征患者中有3例酶活性水平低于正常(见图例)。所有病人均未检测到抗体。 [结论]本实验建立了检测vWF-cp的方法,该方法可靠,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vWF-cp活性下降常提示血栓性微血管病,应引起足够重视。在TTP-HUS病人,vWF-cp活性可明显下降,与临床病理相关,有重要意义。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vWF-cp活性仅在个别病例轻中度下降,而且并非由于存在自身抗体所致。vWF-cp活性异常不是恶性高血压肾损害发病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影响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效性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105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除外非缺血性心衰的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外合
目的:(1)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重复电刺激(RNS)的阳性率及RNS结果与ALS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起病部位的关系,研究ALS患者RNS的特点,探讨RNS对ALS的诊断价值。(2)分析ALS患
目的:探讨免疫蛋白酶体β5i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II)诱导的高血压血管重构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样及正常对照患者血样各20例。20
目的了解宁夏地区常规生化项目参考区间使用现状,探索该地区建立共同参考区间的可行性,评估现用参考区间适用性,为实验室间检验结果互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设计调查问卷,
本文通过“■”四个象形文字的演化逻辑,类比出中国图形创意设计的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比)——特指与西方成熟图形创意体系的比较之后的认识和吸纳过程;(从)——即跟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