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大众化和直播技术的不断升级,运动员在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甚至无限放大。运动员的攻击行为不仅给场上的参与者带来影响,其负面效果还会波及到更广泛的群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特点,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了解和减少其攻击行为提供实证支持。研究一以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为基础,自行研发引起挫折的实验范式,然后采用2×2组间设计,引发挫折和激惹,考察不同组的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特点。结果发现:激惹的主效应显著,F(1,56)=21.041,p=.000,偏η2=.273,挫折与激惹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56)=3.843,p=.055,偏η2=.064。只有在受到激惹时,挫折组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无挫折组。支持了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再次证明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行为。研究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的关系,发现二者呈负相关(r=–.387,p<.01),且自我控制能力对攻击性具有一定的解释力(R2=.150,p=.000)。接着,采用2×2组间设计,考察自我损耗与激惹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激惹主效应显著F(1,58)=11.058,p=.002,偏η2=.160,自我损耗的主效应不显著F(1,58)=3.282,p=.075,偏η2=.054。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58)=6.139,p=.016,偏η2=.096,即在激惹状态下,产生自我损耗的个体才会比无自我损耗的个体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F(1,58)=9.509,p=.003。通过以上两个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认为,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在运动员群体依然适用。激惹能调节挫折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激惹在自我损耗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激惹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不管是否受挫或是否处于自我损耗状态,只要受到了挑衅、激惹,攻击行为就有较高的出现可能。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效果也各异,应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相关因素对其的作用。但是,应做到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握一两个核心影响因素,深入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