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与自我损耗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激惹的调节作用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大众化和直播技术的不断升级,运动员在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甚至无限放大。运动员的攻击行为不仅给场上的参与者带来影响,其负面效果还会波及到更广泛的群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特点,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了解和减少其攻击行为提供实证支持。研究一以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为基础,自行研发引起挫折的实验范式,然后采用2×2组间设计,引发挫折和激惹,考察不同组的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特点。结果发现:激惹的主效应显著,F(1,56)=21.041,p=.000,偏η2=.273,挫折与激惹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56)=3.843,p=.055,偏η2=.064。只有在受到激惹时,挫折组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无挫折组。支持了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再次证明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行为。研究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的关系,发现二者呈负相关(r=–.387,p<.01),且自我控制能力对攻击性具有一定的解释力(R2=.150,p=.000)。接着,采用2×2组间设计,考察自我损耗与激惹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激惹主效应显著F(1,58)=11.058,p=.002,偏η2=.160,自我损耗的主效应不显著F(1,58)=3.282,p=.075,偏η2=.054。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58)=6.139,p=.016,偏η2=.096,即在激惹状态下,产生自我损耗的个体才会比无自我损耗的个体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F(1,58)=9.509,p=.003。通过以上两个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认为,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在运动员群体依然适用。激惹能调节挫折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激惹在自我损耗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激惹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不管是否受挫或是否处于自我损耗状态,只要受到了挑衅、激惹,攻击行为就有较高的出现可能。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效果也各异,应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相关因素对其的作用。但是,应做到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握一两个核心影响因素,深入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锻炼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保证其带来的身体效益和心理效益。然而,近50%的锻炼计划参与者会在最初的3-6个月退出锻炼。因此,探究锻炼坚持的心理机制非常必要。本研究以陈善平等人
规律的身体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适宜的身体活动量。为改变此种“知而不行”的现象,构建合理的理论以提高身体活动量十分必要。以往的身体活动理论认为行为是
经过2天的激烈争夺,2013年中国全地形车锦标赛落下了帷幕,让广大车迷们不但欣赏了精彩纷呈的比赛,这条山中赛道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1月1日至3日,2013“雁鸣湖”杯中国全地形车锦标赛(中国·梅州)在广东梅州梅县举行。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梅州市人民政府和梅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赛事活动管理中心和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
所谓返回抑制是指对刚刚注意过的位置或者事物再次做出反应时,反应滞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般认为有两种机制——基于客体和基于位置,且都有实证研究支持。但前人的研究没
电网中的谐波危害十分严重,随着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化,因谐振造成的谐波污染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电网谐振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理论的谐波放大分析方
注意缺陷是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注意缺陷儿童存在明显的注意缺损和各种行为问题。目前主要采用药物、脑电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管理和认知行为改变和社会
压力下“Choking”现象是指在比赛关键时刻,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明显低于平常水平的现象,这与比赛的高压情景和运动员自身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本研究从干扰理论假说出发,探究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