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求效率而忽视文化建设,保护历史遗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港口语境下,现代人更关注海港、空港的现代化建设,而那些有着历史记忆的古码头却渐渐被遗忘,甚至在消亡,而有些却也在默默地存活着。本文所研究的古码头,不是指工业时期的码头,而是指工业化之前就存在,因处于古时内河交通要道上而曾作为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与社会社区交融在一起而成的码头文化遗产地。这些古码头异质于当前的现代化环境背景,保有厚重的传统文化,是不能移动的文化遗产。因稀缺而显珍贵,从遗产保护的角度而言,古码头这类客体资源理应当受到遗产旅游视角下的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无地方性”即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居民与旅游者的地方感都在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创造地方性不仅是城市空间命题,需要体现在规划的基本设计理念和方法中,同时也是旅游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码头作为稀缺资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只有在旅游全球化进程中去挖掘、保有并延续古码头自身独有的地方性,才能应对大区域上的同质化现象。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用地方性作为核心概念,以古码头为核心范畴,在地方理论、阈限空间理论、旅游体验理论以及知识意义四大基础理论引导下,首先运用逻辑分析法构建了古码头地方性构成的理论框架,随后采用地理学、实地调研以及质性研究方法,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对西津渡地方性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塑造策略。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推进地方性理论研究;第二,强化专项研究领域意识。实践意义在于:第一,为西津渡旅游开发提供研究成果;第二,提示文化回归的旅游规划新思路;第三,关注古码头旅游资源领域。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性指向客体,是集体或者某些人的地方性,而地方感指向主体,是某个人的地方感;地方性是地方感产生的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集体地方感的产生会引领着地方性的发展。(2)地方性存在于一个地方的演变中,时空分布可以很好地展示地方性。长江北移,自然力的作用——港口淤积,从根本上规定了西津渡的地方性演变。从时间上看,西津渡经历了古渡口——商贸重镇——通商开埠——历史文化街区4个阶段,从空间上看,西津渡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历史遗存自西向东随朝代更迭的态势,而这与镇江的经济中心自西向东的变化不谋而合。(3)基于地方性的定义和逻辑分析,可以推导出古码头地方性的构成逻辑。本文认为古码头的地方性构成主要包含有三个维度:特色于同类的港渡口与码头(同类差异)、区别于周边的港渡构件(地区差异)以及不同主体的社会赋予。西津渡地方性在地理学的实体性或实在性构件上,主要表现在长江边上的港渡口、码头、寺庙、官设与民办机构、古商业街、商会会馆、码头故事、码头器物等,也包括非地理学的主体感知与认同。本研究更关心遗产保护,保护实物,保护文化,研究重点不在抽象维度上。(4)在对古码头的地方性塑造中,应关注旅游者偏好与政府方偏好的异同;通过地方性与地方感的互动,逐步完善地方性建设;同时也要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是市场导向还是专家导向的选择问题。本研究力图创新,作者自感有4点:第一,尝试划出古码头这一新的旅游研究领域,未见有以此为研究范畴的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第二,尝试辨识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关联和区别,作者也未见比较二者并拥有很强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第三,基于地方性定义构建了古码头地方性的构成理论框架;第四,从旅游角度对西津渡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不足;由于时间、能力等限制,在资料的收集上还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