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经导管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疗效分析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目前被认为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遗传相关的疾病,以室间隔或室壁肥厚为特征。超75%的患者在静息或激发状态下可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ve,LVOTO),这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衰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使用药物治疗后仍有较重临床症状的患者,目前各大指南推荐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科室间隔切除术(Septal myectomy,SM)和酒精化学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但外科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酒精消融疗效不确定,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上急需新的替代疗法,而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正是其中之一,但其疗效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评价腔内超声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HOCM患者行ICE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和传统药物治疗,评价ICE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真实世界、观察性研究。按照纳排标准选取2019.02-2019.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72例HOCM患者,其中行腔内超声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32例(射频消融组),药物保守治疗40例(药物治疗组),收集基线期、围手术期、3个月随访、9个月随访,比较两种治疗的差别,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评价腔内超声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HOCM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期在年龄、性别、平均发病年限、既往接受酒精室间隔消融手术史、临床症状、主要伴发疾病、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左室舒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二尖瓣反流面积(Mitral Regurgitation areas,MR areas)、左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6分钟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和既往用药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1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LVOTG)、美国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存质量表(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KCCQ)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评分等方面有显著差异。2.3个月随访时,IVS、LAD、LVDd、EF值等较基线前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组6分钟步行距离、KCCQ评分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OTG、MR areas、MLHFQ评分均较基线期下降,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药物组各数据较基线变化不大。9个月随访时各项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数据较基线和3个月随访时结果类似;不同的是,9个月时射频消融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KCCQ评分进一步提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治疗组,基线期、3个月随访及9个月随访,各统计结果均无明显差异。3.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在LVOTG≤50mm Hg或降幅≥50%方面,射频消融组优于药物治疗组[28(87.5%)VS.3(7.5%),P<0.05];射频消融组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治疗组有更多的患者心功能为Ⅰ-Ⅱ级[24(75.0%)VS.7(17.5%),P<0.05];射频消融组无晕厥再发生,而药物治疗组有5(12.5%)次晕厥事件发生,校正后X2=2.582,P=0.108,未见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射频消融组3(9.3%)例患者随访期再次入院,药物治疗组17(42.5%),差异达到统计学标准;药物治疗组有1个死亡病例,射频消融组无死亡病例,使用Fisher检验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ICE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可降低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ICE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不增加传导阻滞风险,无永久性传导阻滞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背景伴随着社会人口结构改变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加,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率也显著增长。目前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引发全球AF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和病因。AF是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高血压群体中最易先发生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未经干预的情况下发展为持续性房颤,进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
背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家族聚集性、症状早期发作以及无心脏结构异常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AVNRT的病理生理。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快速进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基因突变参与AVNR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发现与AVNRT发病相关的特定基因,故需要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来了
背景:钙化型主动脉瓣病(CAVD)在我国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CAVD的潜在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识别参与CAVD进展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将其作为CAVD的新生物标志物或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CAVD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51472(包括5个正常主动脉瓣和5个钙化主动脉瓣)
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死亡或残疾,给患儿母亲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国内外研究均显示,CHD患儿母亲的负面情绪体验较重,持续至患儿出院后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对母亲自身健康和家庭氛围不利,影响患儿恢复过程。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可以
背景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的异常表达可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而诱发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发展。但FGF23的表达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相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背景最近几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等肥胖参数与AP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随着腹部脂肪定量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与AP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开展,但是缺乏系统性,同时国内外针对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与AP发生关系的研究甚少。目的1.探讨腹部脂肪含量与分布
背景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作为一种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神经网络活动和突触信号传递过程起到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蛋白质棕榈酰化是细胞内唯一可逆的16碳脂肪酸的修饰反应。目前研究证实人体中有23个酶负责蛋白质的棕榈酰化修饰,然而蛋白质的去棕榈酰化作用却只有4个酶参与,棕榈酰蛋白硫脂酶-1(Palmitoyl protein thioesterase-1,PPT1)便是
背景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又称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肯尼迪病是一种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Xq11-12位置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1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扩增所致。病程进展较慢,以四肢及延髓肌受累、无力、男性乳房女性化发育及男性不育、性
背景脑梗死难以预测且发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往往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神经元凋亡主要发生于缺血半暗带,因此阻止该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有可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时脑损伤的程度。miRNA能够参与基因表达,抑制m RNA的翻译或促进m RNA的降解,对多种下游靶蛋白进行激活或抑制,实现对脑细胞凋亡过程的调控;腺苷是体内能量代谢相关的活
背景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很多复发脑梗死患者已经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对阿司匹林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仍发生缺血性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其与复发脑梗死密切相关。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明确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是当前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