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BCLC-B期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与患者围术期情况及预后的关系,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在围术期能采取相应有效的诊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43例BCLC-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nce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这些患者用营养风险指数(the nutrition risk index,NRI)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分为有营养风险组和无营养风险组。用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临床指标变化程度。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5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情况。结果:1、243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者和无营养风险者分别为75例和168例。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34.53±2.54 g/L)低于无营养风险组(41.99±2.97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45,P=0.000)。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163.9±58.74 g/L)低于无营养风险组(226.1±68.15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00)。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13.38±1.37s)长于无营养风险组(12.82±1.59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P=0.030)。2、两组患者的肝切除范围、肝门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89±293ml)多于无营养风险组(345±25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95,P=0.041)。3、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后第一天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且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较术前的变化程度均小于无营养风险组的变化程度(P<0.05);有营养风险组术后第一天总胆红素、ALT、AST均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P<0.05)。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40/75,53.3%)高于无营养风险组(65/168,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6 P=0.029);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49.3%)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7 P=0.002);有营养风险组术后腹腔出血的发生率(17.3%)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2 P=0.039);有营养风险组术后严重肝功能不全发生率(20.0%)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8P=0.009)。4、有营养风险组患者1、3、5年术后复发率分别为52.2%、82.4%、93.0%,无营养风险组患者的1、3、5年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1.3%、59.1%、83%;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的复发率分别相应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风险组患者1、3、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77.5%、55.1%、50.3%,无营养风险组患者1、3、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8.3%、74.7%、70.6%,有营养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相应低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CLC-B期HCC患者中,术前有营养风险组患者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相比,前者的术前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均较低,凝血功能较差,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生存率较低。患者入院后应予以营养风险筛查,从而发现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以便能在诊疗过程中对这些患者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并获得更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