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蒙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世界对于汉语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强,逐渐形成了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地对汉语学习拥有实际需求的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与汉语课堂等汉语教学机构。蒙古国与中国历史渊源已久,并且拥有紧密的边境线,两国的文化和经济合作由来已久,蒙古国对于汉语的学习也十分热烈。自从中国首次上蒙古国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以来,蒙古国以平均每年1000人以上的规模接收中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支教工作。赴蒙古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的努力工作不仅为蒙古国学子们带来了汉语知识,同时也弘扬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两国的友谊。由于赴蒙古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们远赴他乡工作,其工作中将会面临着与国内工作环境明显不同的情况,一些赴蒙古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由于无法良好的适应蒙古国的工作环境,其工作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分析赴蒙古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的工作适应情况,找出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善赴蒙古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的工作适应性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截至2019年1月,蒙古国共建有16所孔子学院,20个孔子课堂,累计1.7万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蒙古国73个府的1000余所大、中小学任教,汉语学生人数快速增长至100余万名。中国国家汉办每年要向蒙古国的基教委、民教委、高教委、职教委及华侨学校派出一千多名志愿者,蒙古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需求量为全球之最。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是汉语知识的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中蒙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志愿者教师们在蒙古国的跨文化适应情况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在蒙古国的生活和工作。本文以2018年赴蒙古国乌兰巴托的私立学校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了100名志愿者老师,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工作适应以及生活心理适应两个方面对赴蒙古国教师的工作适应情况开展研究,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欲赴蒙古国、将赴蒙古国、已赴蒙古国的汉语老师志愿者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对策。以期帮助蒙古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减轻文化冲突,更快更好地适应在蒙古国的工作和生活,顺利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他文献
当下,全球化给人类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系列问题,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所以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研究意义重大。目前,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虽已取得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也由起初的“个人流动”发展成为“家庭流动”,跟随流动的儿童群体越发庞大,他们的成长也受到各界关注。发展心理学认
呼和浩特地区古代壁画包含着岩画、墓穴壁画以及召庙壁画三个部分,这不仅是壁画艺术发展的特征,同时也是该地区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坐落于阴山山脉一角的呼和浩特地区有着深
针对北京地铁迫切需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体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编制了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并研发了信息管理平台,有助于整体提高北京地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