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托妮·莫里森作为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黑人文学正式登上世界文坛。这位高产作家的近十部作品不仅屡次登上畅销书榜首,深受读者喜爱,而且以其无与伦比的前卫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受成为文学评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正是由于她的不懈努力,黑人文学,尤其是黑人妇女文学正在成为美国文学迅速发展的劲旅。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不仅描述了一些从未在其他美国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黑人女性形象,而且散发着浓郁的黑人文化气息。本文旨在从莫里森最受争议的作品《秀拉》入手,通过对作品主题、人物、环境及语言特色的分析,试剖析作品中黑人女性在重重歧视下争取做人的权利,寻求自我的共同愿望。 《秀拉》讲述了一个黑人社区里的两个黑人女孩的友谊发展。通过对她们及其家人(多为女性)经历的描述,反映了黑人女性为寻找自我而进行的不断反抗。其代表人物秀拉努力争取做人的平等自由,不惜反叛传统的社会角色及道德模式。这个我行我素,桀骜不驯,与传统黑人女性形象相距甚远的黑人姑娘不仅给她生活的黑人社区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她的所作所为议论纷纷,而她却通过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黑人女性另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帮别人实现自我,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牺牲品;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权利,过自己理想的生活。 秀拉虽然生活在一个黑人社区,避免了遭受外界直接的种族歧视,但这个被称作“底层”的黑人社区充满了令人心酸的故事,黑人的生活无不笼罩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之下。多年的痛苦生涯使得黑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哲学,即从所有的灾难中求生存,容纳邪恶而不是消灭它。这种哲学极大丰富了社区文化,同时又造成了社区观念的局限。从底层对黑人女性的态度来看,它可以容纳性情各异的黑人女性形形色色的反叛,只要她们承认男性的主宰地位,正是这些女性独特的生活方式给成长中的秀拉以巨大影响,并最终造就了她彻底反叛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社区观念的局限,它害怕根本变化,不认可秀拉的追求。但在客观上,只有底层能容纳秀拉,不受外界的侵犯;而被认为是邪恶化身的 〔氯;)硕士字上>天 \。·、、-/VX乙日R 三 二’二·二“ 秀拉对底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秀拉的死带来的是它的消亡。从这 个角度来说,秀拉与底层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秀拉》的另一个主题则是黑人女性之间的友谊。男性之间的友谊一直 是主要的文学素材,而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专门描述女性友谊的书。友谊在女性 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愿意和密友共同分享体验和经历, 并且友谊经久不衰。通过秀拉与奈尔贯穿终生的爱恨离合,莫里森真实描述了 青少年女性的亲密无间,共同体验人生:而婚姻改变了两个好朋友对友谊的看 法:婚姻的独享及拥有意识破坏了友谊的共享。本书中,莫里森让友谊战胜了 婚姻:奈尔最终意识到多年来她日夜思念的不是弃她而去的丈夫,而是儿时的 伙伴秀拉。在种族及性别双重歧视下,婚姻让黑人女性变得沉闷,而友谊则让 她们烟耀生辉。友谊是她们唯一可能得到的自由和平等,所以成为生活中必不 可少的补充。在小说结尾处,奈尔对她由于婚姻而错失的友谊一声声呼唤,正 是呼唤她错失的理想和青春,同时也暗示了她寻求自我的决心。 经过几代黑人女性的不断反抗,以奈尔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终于开始了自 发的斗争,标志着黑人人权运动进入高潮。“像红杉一样活过”的秀拉终于可 以安息了,她的斗争精神将永存人间。 在《秀拉》中,莫里森以时间为章节。以死亡为线索,串起一个个事件。 她赋子自然以生命,人物的喜怒都用自然形象表达。肢体残缺也是社会异类极 为形象的表达方式。深刻的现实描写与奇特的魔幻想橡,丰富的黑人民间故事 交织在一起。其散文诗般的语言,体现了黑人文学的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