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揭示过去百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有助于正确认识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的实质及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机理,并为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预测未来变化提供参考。本文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对象,重建百年尺度上耕地空间格局,并分析其变化。1910s~1930s,利用历史文献中的县(府、州、厅)级耕地面积记录,通过构建综合聚落、地形和水系信息的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在1km×1km象元尺度上重建松嫩平原耕地覆盖信息;1950s,耕地覆盖信息从东北土地利用图中提取;1970s~2010s,耕地覆盖信息来自卫星遥感影像解译。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1910s松嫩平原耕地总面积为49175.98 km2,占行政面积的22.78%,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东部、南部地区,在兰西县、呼兰府、巴彦州、榆树厅、农安县、海伦府等地集中分布;1930s松嫩平原耕地总面积为76013.20km2,占行政面积的35.21%,在拜泉县、绥化县、肇州县、兰西县、呼兰县、阿城县、双城县、榆树县、怀德县等地有集中分布。⑵1950s~2010s,松嫩平原耕地面积整体上呈持续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地区,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小且零散,这一时段耕地扩张速度较为稳定。⑶百年间,由于人政策驱使下人类活动的影响,耕地迅速扩张。1910s~2010s松嫩平原耕地面积增加了82204.89km2,与之对应,垦殖率由22.78%增加至60.85%,增幅为38.07%。这意味着,20世纪农业开垦改变了松嫩平原38.07%的自然地表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