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亦可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且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晶体功能的多样化,白内障手术已经由过去传统的复明手术过渡到了屈光领域,手术后患者的阅读质量越来越得到关注。如何使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医患双方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目的通过研究80例随机植入多焦点非球面(TecnisRezoom)、非球面(Canon-staar ks-3Ai)及单焦点(Sensar)这三种不同型人工晶体的肝肾亏虚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D、1W、4W、8W患者的远视力、近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术后视觉生存质量表,从而对比非球面多焦点,非球面以及传统球面晶体在改善患者远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及视觉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差别,重点探讨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远期临床疗效,以便为肝肾亏虚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选择人工晶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0例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肝肾亏虚型患者,并随机分成3组,分别植入非球面多焦点(TecnisRezoom)、非球面(Canon-staar ks-3Ai)及单焦点(Sensar)不同型人工晶体。研究手术前、手术后1D、1W、4W、8W患者的远视力、近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术后8W的视觉生存质量表。所有手术均由我院同一位高年资医生完成,将得到的数据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经正态分析检验后,再行方差齐性分析,如结果具有差异性,则进一步对样本均数之间做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法,组间采用独立变量检验,组内前后采用配对检验。结果①三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散瞳后行裂隙灯检查未发现晶体偏心、移位,无后发性白内障发生。②Canon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Senar组患者:男15例,女15例;Rezoom组患者:男16例,女4例,三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方差分析F=2.3000,P>0.05)。③三组术后1D、1W、4W、8W的远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术后1D、1W、4W、8W的非矫正近视力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中Rezoom组非矫正近视力最佳(P<0.05),Canon组与Sensar组术后非矫正近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④三组术后在有眩光背景下及无眩光背景下的对比敏感度的比较,其中术后1D、1W的对比敏感度的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Rezoom组较Canon组及Sensar组有眩光、无眩光背景下对比敏感度差(P<0.05),而Canon组及Sensar组二者术后有眩光、无眩光背景下对比敏感度方面无显著差别性(P>0.05);三组在术后4W、8W时在有眩光、无眩光背景下对比敏感度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在术后1D时红光试验的比较中,Rezoom组较Canon组及Sensar组差(P<0.05),而Canon组及Sensar组二者则无显著差别性(P>0.05);而三组在术后1W、4W、8W三组红光试验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在术后1D、1W、4W、8W暗适应时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⑤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手术后不论植入何种人工晶体均可提高视功能生存质量,三组术后的视功能生存质量量表(VF-QOL)评分均较术前好(三组均P<O.05);Canon组及Rezoom组二者在术后视功能生存质量量表(VF-QOL)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别性,二者均可为患者提供良好视功能生存质量(P>0.05);Sensar组则较Canon组及Rezoom组差(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植入何种人工晶体,手术后均可大大提高和改善视功能生存质量。但在人工晶体的选择上,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近视力,但在术后短期会伴有对比敏感度的下降,而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则可获得相对较好的对比敏感度,进而避免术后眩光、光晕和夜间视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的产生,提高视觉质量。因此可根据患者具体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人工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