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酚醛树脂(CHA-RS)复合物,修复SD雄性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愈合变化过程,观察此新型材料促进成骨的性能及效果,同时给CHA-RS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进而初步判定此种新材料的应用前景。方法1实验材料:本实验将采用共沉淀的制作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酚醛树脂混合制作成为复合材料。对本实验材料进行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状的初步判定,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再计算孔隙率,并测定材料的体外降解率。2动物实验:将45只实验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成3组并统一制成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用CHA-RS复合材料植入缺损处,B组用nHAP植入缺损处,C组不植入材料。术后4/6/8周分组分批次随机处死大鼠,每次每组5只,分离下颌骨后首先从大体观察缺损处愈合情况,再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运用IPP6.0软件计算新生骨面积占植入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并且对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部位的平均光密度值(MOD)进行分析,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制备CHA-RS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凹凸不平,材料几十到几百纳米大小不等,疏松颗粒状,有孔隙,并且孔隙之间相互贯通。孔隙率达90%左右,与天然骨组织相类似,并且降解率良好。2 HE染色切片、Masson三色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周时,实验组镜下可见新生的细小片状的骨小梁出现,大量成骨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存在其中,对照组有较多新生骨基质,新生骨小梁较实验组少,空白组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在缺损区边缘有少量成骨细胞和基质纤维存在。6周时,实验组镜下观测到骨小梁连接成网状结构,对照组片状骨小梁增大且数量增多,并有逐渐连接趋势,空白组仍可见骨组织缺损区域,只是范围在缩小。8周时实验组骨缺损部位几乎被新的骨小梁充满,并且新旧骨边缘不明显,对照组骨小梁逐渐蔓延连接成网状,而空白组缺损边缘部分骨小梁变粗,但仍存在类骨质纤维,成骨细胞排列在周围。新生骨面积Sbone占植入区Stotal的百分比结果:各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骨面积比均有所增加。组间比较,4周、6周、8周结果比较中,相同时间段中实验组的新生骨面积比均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率MOD值结果:同组间相比,随着时间的增长,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率随之提高。不同组间对比,相同时间段的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率,实验组均强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中材料对缺损处骨的修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运用共沉淀法制作CHA-RS聚合物是一种新型支架材料,制作过程简单,易于消毒和成形,并且具有促进成骨的功能特点,可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它作为一种骨缺损修复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图41幅;表7个;参1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