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犯罪化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见危不救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遇险人在遇到危难之际无法通过应有的救助脱险,使其生命权与健康权受到严重的损害。一些特定情形下应当救助却见危不救的行为已经造成的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由于我国尚未将见危不救行为入刑,导致在某些严重后果发生时,司法机关无法对见危不救的行为人进行法律追责。作为大陆法系的其中一员,很多其他国家在刑法中都设立了“见危不救罪”,本文将结合国内外一些典型案例,在支持设立“见危不救罪”的同时,对我国设立该罪时应当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在该行为的入刑上探寻出路。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对“见危不救”的行为进行概述,明确了本文讨论的“见危不救”行为的概念,针对道德义务的缺失与法律规制的有限性以及可施救人对救助风险的考虑等方面对见危不救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理论争议通过赞同与反对两方面进行罗列。第二章对“见危不救”的立法司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进行考察,包括国内外关于该行为是否已犯罪化及入罪后的具体规定,以及国内外的司法现状及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第三章对“见危不救”犯罪化提出立法设计。探讨了我国将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主张将该行为入刑的同时,对入刑时如何满足刑法四要件进行论证。第四章主要论述见危不救罪罪与非罪的理论问题。第五章探讨了见危不救罪重罪与轻罪的问题,论述由于见危不救罪的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等方面对量刑轻重的认定,主张借鉴国外刑法,通过将“见危不救罪”仅处以较轻自由刑或罚金来唤醒民众良知,斧正社会风气。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教化,学校作为教化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教化活动及传播教化思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先秦到隋唐,学校教化思想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产生再到发展的过程。到了两
价值观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深刻影响个人、社会、民族和文化等不同层次范畴的特征和走向的核心因素之一。价值观问题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广泛深入探
学位
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公司监督机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公司正常运行,也必须以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为基础。在公司治理工作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内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