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不动产单元的视觉/惯性组合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np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动产实地调查以不动产单元为对象,对不动产的权属、界限、面积等进行调查与测量。全站仪、GPS、捷联惯性测量系统等测量方法存在环境依赖度高、效率低、误差累积等缺点,本文引入自主性强、不受外界干扰的视觉/惯性组合测量系统用于不动产测量,系统自身的导航定位是视觉/惯性组合测量系统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测量过程中系统自身位姿变化的估计精度决定着不动产的测量精度。本文主要研究视觉/惯性组合测量系统的软件实现,采用非线性优化紧耦合方案对视觉和惯性信息进行融合,提高系统位姿估计的精度与鲁棒性,从而提高不动产的测量精度与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和研究视觉/惯性组合测量系统相关传感器测量模型及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适用于不动产测量的组合测量系统软件工作流程图,通过概率建模的方式将系统构建成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为降低软件库依赖关系和提高程序运行效率,采用LM算法进行求解。2.研究并实现了系统初始化工作。为加强LK光流法对图像检测出的Shi-Tomasi角点跟踪效果,采用基于栅格和图像金字塔方式对图像进行处理,并通过SFM算法估计相机位姿变化;对两帧图像之间的IMU数据进行预积分处理,估计载体位姿变化;将两者估计的位姿结果进行松耦合,得到系统状态量初值,为非线性优化做准备。3.研究并实现了视觉和惯性信息紧耦合方案。详细推导了非线性优化目标函数的形式及其关于系统状态量的雅克比矩阵,给出了LM算法求解的步骤。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目标函数构建、LM算法求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研究和对比了IMU数据测量噪声等因素变化对系统估计结果的影响。4.基于ubuntu系统实现了视觉/惯性组合测量系统的算法和软件功能,并进行了公开数据集和自采数据的多组数据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视觉/惯性组合测量系统能够有效减小误差累积,提高不动产的测量精度与稳定性,定位误差满足不动产实地调查的要求。
其他文献
水下重力实时测量与处理技术是一种能在水下载体航行过程中实时测量重力异常值并对其进行处理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辅助导航等领域。本文以水下重力测量为应用背景,结合重力辅助惯性导航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水下重力实时测量与处理平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分析了平台硬件架构的设计目标,给出了硬件架构的设计方案,以FPGA芯片为平台数据预处理与分发中心,OMAP_L138芯片为平台数据解算中心
纳米纤维由于极高比表面积,且具有极强的与其他物质的互相渗透力,并能够有效地模仿细胞外基质,为细胞提供良好的三维生长空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多数细胞易于黏附在直径远小于其自身的纳米纤维表面生长,此外,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在药物控释载体、临床修复和生物组织工程支架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市场。本论文的目的是采用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纳米纤
纹理是反映物体表面状态的重要信息,通过触觉可以感知和操控物体,在人机交互领域,触觉交互可以使操作者被动或者主动地感受到物体的外形、粗糙度等纹理信息,研究纹理的力触觉再现可以弥补在交互过程中触觉信息的缺失。纹理触觉传感器采集纹理表面信号,所采信号用于对物体表面信号的力触觉再现。纹理力触觉再现技术可以将物体表面纹理通过触觉方式再现在远端,在遥操作机器人、多模态感知技术、虚拟现实领域都有宽广的前景。本文
在目标检测系统中引入人工标注的环节,利用人的经验以及认知能力,有望突破传统人工智能技术在检测不确定目标、遮挡目标、难以描述目标时的瓶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检测的效率。注视相关电位(Fixation Related Potential,FRP)是一种反映了人脑对由注视事件诱发感兴趣认知行为处理过程的脑电成分,并且由感兴趣与非感兴趣目标诱发的FRP时域波形具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利用基于FRP的脑电感
细胞支架是细胞体外培养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细胞支架可以为细胞生长营造仿生环境,模仿天然细胞外基质的性质,诱导细胞的各项行为。因此,细胞支架需要具备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一定的细胞外基质的特性,例如一定的力学性能,可调节的化学性能等。目前报道的文献中,细胞支架存在着性能单一,静态,材料降解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问题。本论文基于二硫键光动态性,制备了表面理化性质可
航空对地观测系统中子天线处高精度的导航信息可借助传递对准来实现。不同于船载、车载等系统,机载分布式惯性测量系统中载机工作环境复杂、结构变形严重,其传递对准技术研究涉及到的问题也更具独特性,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了机载分布式惯性测量系统传递对准技术。论文首先对系统中涉及到的机翼挠曲变形建模方法、载机运动与挠曲变形解耦合、挠曲变形误差补偿、杆臂效应误差补偿以及多节点全局信息融合五个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给
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技术成为了热门研究话题。目前,单机器人SLAM算法在学界取得了诸多进展,并逐渐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但仍存在精度与耗时矛盾、动态稳定性差等不足;进一步由于任务场景不断复杂化与扩大化,单机器人SLAM常无法满足任务需求,协作SLAM应运而生。与单机器人SLAM相比,协作SLA
近年来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为智慧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对交通环境信息的可靠感知是各类高级驾驶功能有效实现的重要基础,其中车载端的感知功能已有较多研究,而路侧端相关的感知功能则少有成型的研究成果。行人作为城市交通场景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其位置等信息的准确采集与感知常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利用机器视觉信息对图像数据中的行人目标进行检测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于人工特征的传统机
通过车辆运动学模型和车轮力可以推算出车辆在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车轮力传感器能够测量车轮的受力情况,为汽车的测试和安全性能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智能车辆的运行状态和控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车轮力传感器与车轮固定连接,车轮力测量坐标系与解算坐标系不一致,从而存在测量结果与车轮姿态(旋转、偏转、倾侧)相互耦合的问题。而目前车轮力传感器采用的是光电编码器,只能测量车轮的旋转角度,同时车轮的偏转
捷联惯性/天文组合导航是以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作为参考系统,以天文导航的天体测量信息作为辅助,以获取高精度导航定位参数的,高自主性、高可靠性导航系统,是卫星、深空探测器、弹道导弹等新一代飞行器的首选导航系统。为实现高精度导航定位,减小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项误差、优化信息融合算法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主动段惯性器件误差开展了分析与研究,并对捷联惯性/天文导航关键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完成了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