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光是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现象早在希腊文明时代已经被人们发现。然而“人工”的化学发光直至1877年Radziszewski才发现咯吩碱在碱性乙醇溶液里通氧时会产生绿光这一现象,到现在人们对化学发光的认识和研究,已经历了从一个发光现象的发现、发光试剂地探求到新的发光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从一个单一的发光体系的应用到与新的技术联用和仪器的改进的漫长发展过程;展示了化学发光作为检测手段在分析化学的应用的优越性。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简称CL)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吸收了反应释放的化学能,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再由激发态返回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辐射。根据化学发光反应在某一时刻的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来确定反应中相应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叫化学发光分析法。由于化学发光不需要外来激发光源,也就不存在散射光背景干扰,因而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12-10-21mol),线性范围宽(3-6个数量级),同时仪器设备简单、廉价、易微型化,分析快速(一般在10s内完成)等优点,而成为分析化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热点,并与众多学科相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由于化学发光分析的这些优点恰好满足药物对分析提出的要求,使得它在药物分析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抗生素类药物是指对细菌、真菌病毒、兰克次体、衣原体等有杀灭或抑制性的药物。由于抗生素可使95%以上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得到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作物等病害的防治,现已成为治疗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因此,对抗生素类药物的检测和分析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由于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仪器简单等优点,已广泛用于这类药物的分析。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评述了至1995年以来近十年以来国内外化学发光分析法在抗生素类药物分析中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第一节是NBS-荧光素体系流动注射能量转移化学发中文摘要光测定妥布霉素。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N一浪代城泊酞亚胺(NBS)氧化妥布霉素,在荧光素增敏作用下产生化学发光。基于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痕量妥布霉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体系对妥布霉素的测定线性范围为0.20一100m留L,检测限(3的为o.o70m叭,对5.0m叭妥布霉素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1%(C==5 .om叭,n=11)。将本方法用于制剂和血样中妥布霉素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第二节研究了阿米卡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的分析应用。基于N一澳代琉拍酞亚胺氧化阿米卡星,在荧光素的增敏作用产生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技术,首次建立了阿米卡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等优点。化学发光强度与阿米卡星浓度在0.5}70林创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5.。林创mL的阿米卡星连续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为2.0%,检测限为0.080林留mL(3句。该方法己成功用于制剂中阿米卡星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第三节研究了硫酸小诺霉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的分析应用。在碱性介质L卜硫酸小诺霉素能被N一浪代唬拍酞亚胺(NBS)氧化,在荧光素的增敏作用下,产生化学发光。基于此.建立了测定痕量硫酸小诺霉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硫酸小诺霉素在0.50一100“留mL的浓度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80林留m以3a)。对5卜创mL的硫酸小诺霉素连续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为1.8%(C=5.0林留mL,二11)。将本方法用于制剂中硫酸小诺霉素的分析,结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