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自主创新战略上升为我国基本的科技战略以来,企业层面的创新在我国科技发展中承担的分量越来越重。如何更好地配置与协调创新资源,使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向着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的方向发展,成为新时期中国情境下创新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总是与外部世界建立一定的联系。企业间联系就是这些联系的一部分。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理论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创新需要企业家通过对外部世界上的社会资源与需求的高瞻远瞩,实现新的生产组合,即使企业家已经是某些企业的拥有者,也必须通过组合已有组合之外的资源实现创新。因此创新理论提出后,企业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如演化创新理论中的搜索、动态能力理论中的整合、吸收能力理论中的获取和转化、市场导向理论中的市场情报、开放式创新理论中的非此地发明等包含企业通过与外部联系实现创新的概念得到了大量研究。企业间的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也是这些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方面,现有研究结果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同时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时间滞后效应仍有待深入研究。针对这些理论及实际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对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本研究通过对过去不同情境下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的收集和量化分析,对不同情境下创新能力研究的统一性和异质性对比分析,从而对中国情境的涵义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情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中国情境因素进行了识别。进一步的,通过对创新能力研究的引文分析,总结了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理论间的关系,从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创新能力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具象化研究总结了中国情境下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模型。通过元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结合,验证了现有研究中的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机理。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梳理,提出现有研究形成的实证性理论框架,按照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网络变量划分为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三个维度,分析社会网络不同维度对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并验证了吸收能力在企业社会网络和创新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而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并通过这一分析确定目前研究存在的理论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三个实证分析对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的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第一,针对现有研究中在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影响测算模型中存在的不足,利用三阶段DEA的方法,通过将社会网络相关变量的影响从企业创新投入产出中排除之后再比较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分析了中国情境因素对企业社会网络需求的影响以及进一步的对创新能力的基本影响。通过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网络验证了创新能力与其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同时,验证了在中国情境下,企业所有制性质是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第二,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对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技术积累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了企业在不同水平的技术积累条件下,不同的社会网络属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影响。第三,利用经Almon多项式滞后分布转换的时间滞后分布模型,结合必要条件分析理论,分析了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时间滞后效应。在对中国情境因素的识别和对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情境因素影响下,企业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机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从强调知识共享环境、关系网络、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国情境因素下的社会网络效益最大化目标,强调由模仿性的渐进性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情境影响的企业二元创新均衡目标,强调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环境因素影响的企业环境污染最小化目标三个方面建立了仿真模型。并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选出一汽夏利、东风汽车、力帆股份三家目前存在经营问题的企业为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从而从政府政策建议和企业战略策略建议两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情境下通过合理的社会网络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