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参与的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iadufzx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重点由发展转为更新,作为广大市民的安身之所——社区,其更新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心之一。传统的社区规划偏重于物质层面,“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更新常常忽略了不同地域社区需求的差异化,尤其当面对具有城市发展的缩影、凝聚上一辈人努力奋斗精神特征的老旧社区时,千篇一律的改造方式磨灭了历史留给我们的特殊印记,淡化了长久居住于此的居民对社区的感情,他们面对崭新但陌生的社区,本应该满足但似乎又无法感到满足。社区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没有人比他们对自己的社区更加熟悉,所以面对老旧社区改造所出现的社区感缺失、更新模式化等问题,在更新过程中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在对研究背景和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相关研究进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的老旧社区、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及公众参与做了概念界定,并总结出影响社区环境更新的景观要素,以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相关理论与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相关理论两大部分的研究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对国内外四个不同城市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筛选出重庆市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批老旧社区进行社区环境景观以及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现状调研,总结社区环境问题与公众参与的不足之处,提出适用于重庆的公众参与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以北碚区龙凤三村社区为例,对其进行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景观更新的具体实践研究,并获得如下研究成果:第一,根据重庆工业城市的背景,选取修建于70-80年代,曾作为工厂职工宿舍而形成的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的角度提取社区环境要素,其包含社区布局、建筑形式、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绿化形式、居民行为、文化特色。依据这些要素对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现状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征,发现这批老旧社区具备社区布局紧凑、建筑形式体现时代性、道路交通蜿蜒灵活、配套设施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公共空间层次丰富、社区内乔木茂密绿茵如盖、居民行为因社区内设施与空间的不同而表现差异较大、文化混杂的特征。同时对这一批老旧社区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调研社区中6个社区公众参与程度处于“安抚”阶段,3个社区处于“通知”阶段,一个社区处于“同伴”阶段、居民满意度与社区更新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居民实际参与的阶段仅为管理运维阶段。第二,基于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相关理论研究,结合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特征,得出公众参与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各阶段适用的方法:前期调研阶段——访谈法,具有开展时间自由、访谈内容灵活的优点;规划设计阶段——问卷调查法,具有耗费时间少、资金少,结果便于量化,方便分析的优点;管理运维阶段——社区陪伴活动,具有可共同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减少资金消耗,拉近邻里距离、便于营造社区感的优点。第三,提出公众参与重庆老旧社区环境景观更新应遵从“以人为本、在地活化、民主决策和永续经营”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结合公众参与各阶段不同的方法,就社区布局、建筑形式、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绿化形式、文化特色七大要素提出相应策略:优化社区布局,美化建筑立面,保障社区交通安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重构公共空间功能,提升绿化环境品质,凝练社区文化主题,并对这七项策略做出更详细的分项说明。第四,以龙凤三村为例,对公众参与前期调研到规划设计两个阶段的方法进行实践,构建适用于龙凤三村的社区更新流程,将传统社区更新与公众参与社区更新两种流程下得出的更新方案做对比,强调社区更新应优先解决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影响度高的问题,将安全性、便捷性前置,美观性适当后置,最后对社区更新管理运维阶段提出管理建议。
其他文献
以鲍建生教授建立的综合难度多因素模型为依据,对人教版新、旧两个版本教材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相关章节的例习题进行难度比较。对比得出,新教材的综合难度比旧教材的综合难度有所提升,并据此提出了师生双方应更加重视对题目背景的理解,重视数学探究与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课堂的评具有一致性,它能使教师明其所教、学生明其所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习得。
得益于融媒体时代多渠道、多媒体、多场景、多内容、多功能的互联互通,许多高校采用"网课",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当前,迫使大部分线下学生活动按下暂停键,许多高校顺势而为,将"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阵地的转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以融媒体时代为背景,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例,探究高校开展线上"第二课堂"的有效策略。
核心素养蕴含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高职生的核心素养呈现出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发展滞后、社会参与增多的特点,需要加强培育。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在目标、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应注重在"五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基于"五育"并举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做好高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更加突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学业辅导,在线辅导覆盖全市所有初中学生;持
期刊
德智体美劳构成了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维度,是我国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行动指南。高校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统筹各种资源、健全协同机制,优化队伍管理、回归教育本质等方式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我们党组织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其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培养是从源头上保障党员质量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并举"背景下,探索建立鲜活生动、富有时代特点的实践育人载体,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五个方面的综合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展校园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本文从高职院校建设学生宣传队伍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宣传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学生宣传队伍建设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课外育人工作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课外育人工作中存在着教育内容供给不足、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不均衡、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学生工作队伍事务性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外育人工作,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是团学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者要加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外育人工作的认识,建
目的:观察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时,于拔牙创内同期植入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粉,对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术前根据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的位置,预估下颌阻生牙拔除后,第二磨牙发生远中骨组织缺损的风险,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在中、高风险组中再根据是否在术中行同期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术后1、6个月进行复查,剔除术后感染及失访病例后,植骨组(A组)共计36例,不植骨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