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大幅增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许多大学生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好的工作,不得不借助各种“考证”或者选择考研等拓展性教育消费,提升自己的文凭、人力资本和职位竞争力。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就业压力的驱动下,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的群体日益扩大,类型日趋多样,并成为大学生教育消费的重要支出项目。然而,相伴而来的是,部分大学生的拓展性教育消费出现了一些不理性行为,不少学生的拓展性教育消费支出,往往是盲目从众、被动竞争和父母影响的结果。这种非理性的拓展性教育消费行为,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还会加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质量。纠正和缓解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的不理性行为,需要分析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不理性行为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据此提出探索性的解决策略。通过调研和分析西南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的拓展性教育消费行为,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个人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目的不明确和从众心理;经济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和考研考证的成本;社会因素包括就业压力、父母的期望和社会趋势。(2)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呈正相关,其中,从众心理和就业压力与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的不理性行为相关性非常显著;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呈负相关,其中考研考证的消费成本与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的非理性行为相关性非常显著。(3)部分大学生的拓展性教育消费行为的非理性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从众心理、被动选择和盲目消费。纠正和缓解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的不理性行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首先,个人应当优化消费观念,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理性消费的能力。其次,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竞争市场,为大学生理性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为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提供良好的保障。最后,学校应当加强消费教育,家庭应当进行消费引导,社会应当改善消费环境。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共同纠正和缓解大学生拓展性教育消费的不理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