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和降雨的时空格局,进而影响了寒区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和营养元素循环,特别是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但其规律和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本研究以川西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原位条件下进行模拟增减雨实验即:减雨90%、减雨50%、减雨30%、自然降雨(CK)、增雨50%五个处理,并应用网袋分解法对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混合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旨在研究高寒草甸地上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对降雨变化的响应规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生长期土壤表层含水量(0-10 cm)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在生长季末期,减雨90%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土壤紧实度显著升高。2.不同降雨处理对13种优势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存在物种和器官上的差异。其中减雨90%显著降低了异叶米口袋的叶片长度,提高了矮嵩草营养枝高度;减雨50%显著提高了垂穗披碱草的营养枝高度,草玉梅的营养枝高度、叶片长度、每株平均开花数。3.当增减雨不超过50%,植物群落总丰富度(Richness)、多度(Abundance)、盖度(Coverage)、生物量(Biomass)、Simpson指数、Shannon-Winer指数没有显著变化。当减雨量达到90%,群落总生物量没有显著改变,但杂类草、豆科盖度显著低于CK,禾本科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CK。4.降雨改变对不同功能群凋落物初始半纤维素、纤维素、全磷(TP)、全氮(TN)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减雨30%下禾本科、杂类草和混合凋落物中TN的含量显著高于CK;增雨50%处理下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TP的含量显著高于CK。5.禾本科凋落物是分解最慢的类型,杂类草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含水量变化最敏感。莎草科和杂类草分别在减雨90%和增雨50%下残留率最低。降雨变化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存在时间段、凋落物类型的差异,其影响主要发生在凋落物分解实验的中后期。混合凋落物中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凋落物之间没有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6.凋落分解过程中质量残留率的变化呈现出先慢后快再变慢的趋势,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其主要受到凋落物分解时间、降雨变化、纤维素含量、C/N比的直接影响。减雨90%抑制了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分解和TC、TN、TP的释放。综上所述,降雨变化不仅改变了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物理环境,而且也影响了凋落物分解和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其中,减雨90%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最大,在此处理下土壤表层含水量显著降低、地上植被群落数量特征明显改变,凋落物分解受到明显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