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东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及GIS三维可视化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sl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坡工程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边坡失稳引起的滑坡、崩塌灾害往往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露天矿开采形成的坡体是一类典型的边坡工程问题,近年来露天矿边坡引起的岩土工程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是核心问题,准确地对边坡的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能为边坡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本文以井东煤矿工业广场西帮边坡为工程背景,在考察现场环境和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边坡隐患,对露天矿边坡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特征充分了解,并结合理论分析、数值试验、GIS空间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研究了边坡自然条件下的稳定性现状及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工作内容:(1)边坡强度稳定性分析。依据边坡的倾向及走向、钻孔的布置情况,选取6个特征剖面,对其进行模型化,用SLIDE5.0软件建立计算模型;结合边坡工程岩样室内物理力学实验,采用正分析方法确定计算使用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简化简布法(Janbu Simplified)、简化毕肖普法(Bishop Simplified)、斯宾塞法(Spencer)、摩根斯坦-普拉斯法(Morgenstern-Price)四种方法作对比验证分析,计算所得稳定系数为0.955-1.099,不能满足工程要求。(2)边坡变形稳定性分析。运用FLAC-3D建立边坡地质模型,模拟露天矿边坡的变形发展特征,分析井工开采对边坡变形的影响作用,在9#煤井采的影响下,边坡的中部和上部以沉陷变形为主,位移矢量指向下方采空区,边坡下部以向临空侧的变形为主,在上部及后方坡体的变形挤压作用下向露天采坑内变形;随着9#煤的继续回采推进,将对露天边坡的变形和受力产生更进一步的影响,使边坡在最大变形量值和受影响范围产生不同程度的增长。(3)边坡稳定性分区研究。运用GIS建立边坡三维地质模型以及基础数据库,结合边坡的强度和变形稳定性分析,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选取坡度、高程、地质岩性、地下水、地质构造为评价因子,建立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将边坡的定性特征转化为定量数据来表达,运用ArcGIS的ModelBuilder工具建立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等级区划模型,将研究区域稳定程度分为4个等级,得到边坡稳定性等级区划图;在分析稳定性等级后,结合边坡的工程地质图,运用GIS进一步对边坡的主要滑动方向、径流、裂缝缓冲区三个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分析。(4)滑动力与位移耦合监测研究。制定了滑动力与位移耦合监测方案,滑动力监测采用集监测、预警、加固于一体的“滑坡灾害远程智能监测系统”;位移监测是依据FLAC-3D的变形分析以及GIS稳定性分区研究,结合边坡位移监测设计原则,建立位移监测网,采用徕卡全站仪,定期测量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对滑动力数据和位移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边坡实施监测加固后每个月的滑动力最大变化量均不超过20kN,证实了在井东露天矿边坡实施滑动力远程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位移-时间曲线现阶段非常平稳,变化量很小,表明总体处于稳定状态。(5)GIS三维可视化综合分析。应用GIS数据处理及可视化技术,研究了滑动力数据和位移数据可视化方法,将监测点数据采用距离反比法插值分析,实现监测区域数据可视化,将可视化结果与三维工程地质模型叠加显示,监测数据实现了空间可视化表达,能够直观的掌握边坡的动态稳定性状况,并起到监测预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简称SCFT柱)是从提高建设用房土地利用率和增加住房室内使用面积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新型竖向承重构件。本文提出了无孔钢板连接式SCFT柱,通过实体单元
通过筛选EMS诱变的拟南芥(Col-0)突变体库,获得一个对NH4+超敏的突变体hsn1(hypersensitive to NH4+1)。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到该突变基因为AtGMP1,并依据所克隆的基因测
自密实混凝土(SCC)因为大流动性和无需外界振捣就可以填充密实的特性,使得其流变性能和触变性能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大大突出,合适的流变性和触变性能够使得SCC有更好的流动性、填充性、稳定性和其他性能,但流变性和触变性过大或过小也可能会造成SCC在拌制、运输、浇筑过程中产生性能劣化,最终导致结构的施工质量下降。本文中使用新型混凝土流变仪,研究矿物掺合料、水胶比、化学外加剂、温度、经时变化等因素对自密实混
海上风电机组的桩基础在其正常工作的年限中,将承受来自强风荷载、波浪冲击等水平荷载的长期作用,这些低频的循环荷载将造成桩基础的永久侧向变形。当桩身转角超过0.5。,可能
因为良好适宜的核电站厂址如岩基等地基条件的减少,以及核电向内陆发展的需求,核电站在非岩性复杂场地条件下的抗震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地基的动力刚度求解是子结构法分析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核心内容。现有核电抗震规范如ASCE4-98中,地基动力刚度的求解仍采用均质半空间假定,埋置基础的动力刚度通过对均质地基明置基础的动力刚度进行修正得到。而实际工程中,很多场地都具有水平成层分布的特性,研究层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