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之心缘情写意——从《林泉高致》解读郭熙山水画创作理念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熙的山水画创作理念是在宋代理学背景下形成的。宋代理学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在这种思想相互融合的背景下,郭熙形成了“格物致知”的审美追求和充满深沉的宇宙意识的性情传达相统一的山水画创作理念。  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起点、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以及目前学术界对郭熙山水画创作的研究现状。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依照逻辑顺序分为三大部分,从郭熙山水画创作理念形成根源的分析到解读其创作理念的内涵,直至其创作理念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一、郭熙山水画创作理念,在思想自身的逻辑方面,汲取前人之精华,兼收并蓄,发扬拓展;在时代精神方面,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繁荣昌盛的经济氛围、舒适悠闲的个人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哲学、文艺等众多因素都构成了郭熙山水画创作理念的生长土壤,促使其产生、发展、成熟,郭熙所强调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缘情写意的山水观,是宋代理学建构之后思想追求统一性的艺术表现;在个体创造方面,郭熙的身世、勤勉努力的艺术创造以及善于思辨的理性智慧,更进一步催生了他的山水画创作理念。  二、郭熙以山水载道,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把山水之形态与人之形态表情性格相结合,进行意象的连接,这样物之态与人之情相互叠加,山水画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对自然形象的观察和描摹上,而重在画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此外,在宋代理学背景下,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运用心灵之笔,构建“三远”空间,不仅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而且以理来追求神趣,使山水画沿着诗化和写意的方向发展。在创作中,郭熙认为自然丘壑的机械布置,不能显示出画家主体性情中跌宕的机趣,章法笔墨便成为最佳的语言形式。经营位置的巧妙能使画中的山水增加情态,彰显其雄伟的气势和节奏的变化;在郭熙看来,要实现自然山水、笔墨、艺术家三者的交融统一,就要在绘画中培养画家的操作感觉,基于此,方能使笔墨婀娜多姿,展现出山水的无穷生机和活力。  三、郭熙继承和发展了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之后,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和石涛用“一画”冥合主客及其“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命题是郭熙思想的逻辑延续。“三远”之说对于画家突破空间的限制和绘画艺术的布局章法,具有指导意义。由郭熙引导的中国山水写意诗性的画风被后世的画家发挥到极致,推动了中国山水画巅峰时期的到来,从“南宋四家”到“元四家”直至清代石涛,绘画中皆可见郭熙这种意趣风格的影响。此外,以郭熙为代表的画家改变了北宋宫廷院画的写实画风,使绘画向着抒情的方向发展,使山水的文学化成为以后画家的一种自觉追求。  以上三部分的论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从狭义来说,本文以《林泉高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见出郭熙山水画创作的全貌。从广义上来说,本文在更加广阔的学术背景上研究郭熙的山水画创作理念,这些背景包括中国绘画美学史、时代文化思潮和社会趋向、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这就在更大的时空中,展示了郭熙山水画创作理念的整体风貌和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我国20世纪80年代所建住区在城市中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仍有大量建筑质量完好,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然而这类住区在建造当时就由于受到住房分配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