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亚洲玉米螟对CrylIe和CrylAh敏感基线和CrylAh诊断剂量的初步研究及其越冬幼虫主要天敌的调查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危害玉米造成减产和引起品质下降的主要害虫之一。转基因抗虫玉米为其治理提供了简单有效的防治措施。靶标害虫的抗性治理是转基因作物可持续应用的重要保障。有效及时的抗性检测和监测是抗性治理的重要内容。本实验通过调查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自然死亡情况,了解田间苏云金芽胞杆菌等的感染率;建立转基因玉米生产应用前亚洲玉米螟对Cry1Ie和Cry1Ah蛋白的敏感基线,得到Cry1Ah蛋白的诊断剂量,从而为今后田间抗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测定Bt蛋白Cry1Ie和Cry1Ah毒素对15个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的毒力,明确了各地理种群之间致死中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8μg/g~3.42μg/g和0.34μg/g~3.87μg/g,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差异显著。生长抑制中浓度分别为0.07μg/g~1.04μg/g和0.08μg/g~0.64μg/g。因为采集年份上的差别,两者之间的变化亦不同,但在区域分布上敏感性较为相似,均为黄淮海区域亚洲玉米螟对Cry1Ie和Cry1Ah的敏感性低,其次为东北春玉米区。2012年夏季采集的亚洲玉米螟种群较2012秋冬年采集的种群的LC50显著较高。这说明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对Cry1Ie和Cry1Ah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总的趋势是春玉米区种群较夏玉米区种群敏感,同时不同时间采集的种群间亦有显著差异。  通过测定7个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对Cry1Ah的毒力,初步确定了诊断剂量为60μg/g,为之后进一步测定田间的抗性频率提供基础。  在2011年和2012年秋季采集14个省,20个点共计14984头玉米螟越冬幼虫。经调查各地越冬幼虫平均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死亡率分别为36.2%和14.4%。Bt和白僵菌的感染率在东北春玉米区年度间有波动,而在夏玉米及其它玉米产区,Bt感染率显著高于白僵菌。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和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grisescens)在各地普遍分布,为优势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致死率分别为7.0%和5.1%。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us)仅在北方春玉米区和夏玉米区的少数地区发生,且寄生率<1.0%。与天敌昆虫寄生死亡率相比,感染病原菌的死亡率显著较高,为主要致死因子,其中Bt所占比例较重,但年度间波动较大。
其他文献
本文从田间、田间笼罩、室内三个角度分别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星豹蛛对菜蚜和小菜蛾的控制作用,以及低剂量农药对其控害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可持续综合治理,
当前,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 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培育长效脱贫机制, 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期刊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重要的林业病害,向来有“松树的癌症”的称号,对松树的危害十分严重,它的病原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它是包括日、韩、美、加拿大、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