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网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对于网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通道”。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汇聚民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关注网络舆情,有助于各级国家机关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提升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概况包括:中国网络发展概况;中国网民基本状况分析;用网络表达舆情渐成气候。中国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倍受青睐的民意表达新渠道;网络舆情热点集中在社会建设;网络舆情影响力巨大;网络舆情有不良偏激倾向。网络舆情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包括:促进作用,有利于深层次矛盾的解决;监听作用,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广泛监控信息;聚智作用,为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带来原生态民声;沟通作用,党群良性互动新渠道,便于了解民情畅通民意。网络舆情给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有:舆情引导模式和能力面临挑战;执政模式面临挑战;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挑战;维持社会政治稳定能力面临挑战。善用网络舆情,改进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对策包括: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着力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常设机构建设、加强权威信息渠道建设、把握信息披露技巧、增强“疏导”的理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产生更大的合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机制建设;促有序参政,推动深入改革,作为执政能力提升的动力系统;研究机构要加大网络舆情与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