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tlkj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网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对于网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通道”。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汇聚民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关注网络舆情,有助于各级国家机关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提升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概况包括:中国网络发展概况;中国网民基本状况分析;用网络表达舆情渐成气候。中国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倍受青睐的民意表达新渠道;网络舆情热点集中在社会建设;网络舆情影响力巨大;网络舆情有不良偏激倾向。网络舆情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包括:促进作用,有利于深层次矛盾的解决;监听作用,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广泛监控信息;聚智作用,为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带来原生态民声;沟通作用,党群良性互动新渠道,便于了解民情畅通民意。网络舆情给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有:舆情引导模式和能力面临挑战;执政模式面临挑战;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挑战;维持社会政治稳定能力面临挑战。善用网络舆情,改进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对策包括: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着力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常设机构建设、加强权威信息渠道建设、把握信息披露技巧、增强“疏导”的理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产生更大的合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机制建设;促有序参政,推动深入改革,作为执政能力提升的动力系统;研究机构要加大网络舆情与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究力度。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处在历史巨变的重要关头,导致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突出,而社会治理体系也由传统的一元向多元转变。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1世纪,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而手工艺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不同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9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组均以休息、限盐、利尿剂为基本治疗。观察组加用参附注射液 1
植物组群模式是提高植物景观艺术和发挥园林植物在居住区景观营建中综合功能的优秀造景形式。在如今强调园林建设再现自然生态、追求景观多样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提
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且两类决策在理论发展、行为效应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共同过程机制,本研究以风险决策中的确定效应和
近年来,我国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陆续提出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南欧地区城市的生态建设水平普遍较高,其规划与建设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五
国家起源理论中的契约理论只是对某种国家形态及功能的事后正当化论说,无法成为一种对国家起源的解释性理论。在奥尔森的理论中,国家是由固定下来的匪帮转化来的,专制国家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变化,涌现大量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警察的职业所特有的强制性特征注定了警察工作总是会引起社会部分公众的不满,成为群众不满情绪
[目的]了解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状况和20年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14个调查点中2520户10238人进行调查,采用连续3d24h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采用称重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