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结构性融资方式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运作结构,使发起人和投资者能够“共享收益,分散风险”,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运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避免交易期间的风险,提高产品的信用级别,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证券化产品顺利发售。本文介绍了信用增级方式的法律基础和原理,再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整个运作流程在我国的法律环境下遇到的问题,侧重说明了信用增级方式在运用时的法律障碍,这些障碍使我国资产证券化运作时的风险不能分散反而更加集中。本文试图从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角度提出建议以使信用增级在资产证券化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信用增级的法律问题进行说明:第一部分,笔者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和法学角度对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释,然后分别介绍了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我国资产证券化历程是通过数据列表展示的;其次,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交易结构,侧重说明的是特殊目的载体和基础资产池的构造,并分析了两者背后的法律原理;最后介绍了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简要说明了信用增级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信用增级方式的介绍和法律环境的分析。按照内、外两种进行分类介绍,分别是四种内部增级方式和五种外部增级方式及其依据的不同法律原理,然后按照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对每一环节须依据的法律法规及其法律障碍进行说明。通过以上分析重点阐述我国担保制度、破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对信用增级方式的运用的限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实践操作中,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如何运用增级方式的。我国现在具有代表性的证券化产品共有两大类,一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二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以表格的形式对每支产品的信用增级方式进行了统计,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其利弊。然后选取了两支产品进行案例分析,说明我国信用增级方式设计的特点和缺憾之处。第四部分,通过从法理和实证两方面对信用增级的分析,笔者试图对我国信用增级法律制度和运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主要从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两大要素出发,从具体立法建议到市场主体的培养等方面提出笔者的看法,以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